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艺术之窗

子午道寻古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4-14 09:09 【字体:

子午道示意图(1524740)-20250414090906.jpg

子午道示意图

□ 杨舟平

暮春芳菲之际,应宁陕县文联、县科协之邀,与一众同道参加了宁陕县举办的“踏春赏梅·相约子午梅苑”活动。

为期两天的“秦岭春早·遇见‘梅’好”之旅,让我身心满满地感悟到秦岭之心、绿都宁陕“春来早”的梅花胜景。然而此行最令我难以释怀的,还是过境宁陕、在宁陕境内最长的子午古道。往返途中,隔着车窗玻璃,我依然可以看到道路两边河道里不少古栈道的遗迹。当年的子午道,其中一部分就是今天的210国道秦岭段。

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取“安宁陕西”之意,自古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说,这里所说的栈道就是指子午栈道。古子午栈道由北向南纵贯宁陕全境,唐时杨贵妃喜食的荔枝,正是自川东涪陵经西乡至宁陕快马加鞭,穿越高峻的秦岭送往长安的,故子午栈道也称“荔枝道”。

秦岭山脉是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翻越秦岭自古难于上青天,远在商周以前,山间已出现了沟通南北的古代道路。周秦汉唐千余年间,秦岭驿道作为首都长安联结南方诸省的战略通道,在政治、军事、经济诸多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积淀了厚重的历史。自秦岭北上西安的古道由西向东主要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陈仓道,周幽王伐褒国得褒姒的褒斜道,唐玄宗逃离长安的傥骆道,唐明皇给宠妃运送荔枝的子午道,通往商洛的蓝武道以及位于南线的金牛道、米仓道等。这些延续千年的古道,见证了历史的过往,曾在中国交通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现在仍发挥着积极作用。许多新路仍全部或部分沿用秦岭古道修建,傥骆道以短著称,但由于太过险峻,虽然现今没有修建公路和铁路,但飞机航线仍沿着此古道飞行。秦岭古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至今仍是旅游和研学的重要目的地。

子午道是蜿蜒在千山万壑的秦岭腹地,沟通京城长安与汉中、安康及巴蜀包括南方各地的一条千年古驿道,全线绵延一千多公里,堪称古代的“高速公路”,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的国家驿道、南北交通命脉。宋元明清时,仍频繁使用此道,如清代子午道上出现了宁陕厅(1913年宁陕厅改为宁陕县)这个县级城市及江口镇等重要城镇,即便是现在的G210国道仍沿用子午古道。它的起点位于长安(今西安),从长安南郊的子午镇,穿越子午谷,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古人把北方方位叫子,南方方向叫午,子午道由此得名,途经宁陕县、石泉县、西乡县等地,最终到达汉中、安康及四川盆地。古道崎岖,行走艰难,沿河流溯源而建,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古人借助河谷自然地形开辟道路,但因山高林密、关隘众多,通行难度可想而知。历史上围绕子午道的战役大多以失败告终,如三国时魏延子午谷奇谋、曹真伐蜀原路而返、明朝高迎祥起义军子午谷黑水峪被俘等战例,更增添了子午道的几分神秘。古道旁边至今散落有摩崖石刻、唐兵营遗址、竹林八卦阵、铁板峰等许多人文丰富、自然绝美的景观。

子午道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也是连接关中平原与巴蜀地区的商道,尤其在唐代成为运送荔枝的专用通道。荔枝古道起源于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喜食新鲜荔枝的喜好,苦于长安无荔枝,东南沿海一带虽产荔枝,但距京城长安路途太远,而四川重庆一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产荔枝。于是,唐玄宗下令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荔枝道的基本干道就这样形成了。它的最初作用就是运输我国古代涪州出产的荔枝。原名为洋巴道的这段川陕蜀道,到了宋代,地理学家乐史在其著作《太平寰宇记》中,把这条南北商业古道命名为“荔枝古道”,这一名称很快被学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大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从涪州到长安路途大概两千里,据《涪州志》记载,运送涪州荔枝“七日到长安”。而唐代的“快递”传递急件的速度,上限是每天五百里,这样算下来三四天有到达长安的可能性。如果是次一等的加急件,按每天三百里计,大概就是七天了。可见“七日到长安”是基本可信的。毕竟这一路要翻越秦岭,经过秦蜀古道,路况复杂,而驿马的状态也不是十分稳定,时间上下浮动也属正常,平均下来也就四五天的样子。那按照白居易的说法“荔枝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杨贵妃又是怎样吃到鲜荔枝呢?古人绞尽脑汁,自有一套迎合贵妃口味的保鲜办法。

首先得制造一个土法的“保鲜盒”,找一丛蜀地常见的竹子,将其砍下来,有一节留着竹节,而另外一节则将其掏空,然后把荔枝一颗一颗塞到里边,在口部再塞上一些荔枝叶,最后蒙上油纸,又用泥土或者蜡加以封存,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密封的天然“保险盒”。既能延长荔枝的保鲜度,又可防止运送过程中的磕碰挤压,确保荔枝品相的完美。等一切绑扎停当之后,便装笼上马。最后再配一张“传符”,相当于今天的生鲜产品通行证,以便出入各州府、往来各驿站。一般而言,每隔三十里换一个人、六十里换一匹马,日夜兼程,快马加鞭,接力传送。

这就是有名的“荔枝道千里送荔枝”的故事。其实,荔枝道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当年刘邦南去汉中走的就是子午道。汉平帝时,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设置子午关。西晋以后,秦岭以南至西乡县子午镇的子午道中段道路走向发生变化,但旧道也并未废弃,只不过新道去汉中比旧线更近,但旧线去汉阴、安康比新道更划算。唐宋以后,子午大道走向再无大的变化。南北朝以来,子午道经常被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进攻汉中、安康以及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也经常被以南方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攻打北方长安的通道,它既是一条连接蜀中与陕西的陆上贸易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沟通南北的政治、军事通道,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天宝年间开辟的“荔枝道”,在子午镇以北使用新线,以南则另辟新道,成为继金牛道之后由秦入蜀的另一捷径,后人意味深长地把它叫“荔枝道”,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显示了唐代交通之发达。

秦岭子午古道作为沟通关中与汉中、安康与巴蜀的重要通道,其中穿行于山间的古道占到80%以上,道路崎岖。安史之乱后,关中经济凋敝,加上子午道沿线人烟稀少、维护成本高,逐渐被陈仓道、褒斜道取代,其军事与交通地位逐渐下降。真可谓子午道因杨贵妃而达到鼎盛,却因一场战争而走向没落。其间,交织着自然地理的险峻与人文兴衰的沧桑。

今日的子午道虽褪去繁华,但其作为“蜀道难”的缩影,仍是研究古代交通、军事与生态的重要载体。子午古道,从秦汉的军事要道到唐代的荔枝快马,再到如今的生态遗迹,无不默默诉说着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其兴衰映射着自然与人文的博弈。

为博“妃子一笑”,唐玄宗一声令下,荔枝道就修起来了。荔枝道上的“一骑红尘”,自然“无人知是荔枝来”。可是很快,安史之乱的马蹄声就搅乱了贵妃“霓裳羽衣曲”的曼妙舞步,为了逃命,唐明皇仓皇带着爱妃杨玉环等一众人马逃离长安,不幸的是,当逃至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此后,荔枝道上也许还有荔枝,但杨贵妃已无法享用了。而子午古道依旧横卧秦岭,迎送往来过客,依然载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