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艺术之窗

邂逅蓝关栈道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4-12-20 09:20 【字体:

蓝关栈道(1385659)-20241220091734.jpg

蓝关栈道

□ 文武

一直听闻蓝田水陆庵庙会很盛,可惜一直无缘赴会。2023年年后一日大早,友人打电话说,想出去逛逛。我说,好啊。他说蓝田水陆庵年后有庙会,可以去烧香、赶庙会、逛大集,也可以到庵里欣赏罕见的绝世彩塑,那可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壁塑群。一拍即合,我们立即驱车前往。

迈入水陆庵,春日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暖乎乎的,里面游人稀少,仿佛是我们的专场。不多的几位游人,虔诚地烧香拜佛、许愿还香,默默地欣赏精美泥塑。水陆庵不大,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就坐在后院的凉亭下,看着庵后满河床的大石头,觉得这庵确是建在河中的一个孤岛上,绝对称得上是一个风水宝地,不由得惊叹古人选址之精准。

对面新建的下悟真寺,比水陆庵更小,20分钟就看完了。友人说,有下悟真寺必有上悟真寺,我说有,正门入口就在312国道边上,不过要爬,全是台阶路。他说,那就爬吧,好几年没爬山了。

我们过村庄,穿蓝河,越农田,老远就看见路边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式门楼,上书“悟真寺风景区”,左右各有一行字,分别为“三千世界”“一方净土”,那便是上悟真寺的下山门。

沿着破旧的水泥台阶拾阶而上,两侧是东倒西歪病怏怏的竹子,或许是冬天雨水少的缘故,竹子并不是常见的苍翠碧绿,倒是有种破败的意味。竹子外栽种的是大片桃树,桃树矮矮地低伏在山坡上,枝上交错生长着胖胖的深褐色的花苞,仿佛告诉大地母亲春天即将来临。阳坡的雪已经融化,阴坡的残雪盖不住树下的荒草,露出草的真面目,小路边丛生的藤条硬扎扎的伸在空中,寻找可以攀援的树干,绿生生的让人忍不住折一枝在手,折断处牛奶样的液体滴答在路上,看来春天确实来了。

顺着台阶一直向左绕行,路边的竹子逐渐被杂木替代,看样子这些树木都是后来栽种的,因为树间距是相同的,树也是一般大小。随着坡度越来越陡,我们两个已经是汗流浃背了,索性脱了外衣,将外衣提在手上。走了20多分钟,一直这样向左行走,高大的山在右边,感觉离山越来越远,真怀疑这样能走到上悟真寺?

忽然,树稀了,让人眼前一亮,出了树林,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如蟒蛇般蜿蜒前行的312国道就在山脚下,国道边就是满河床白色石头的蓝河。站在山坡上,缓一口气,眺望远方,远方是一处红砖老式建筑,几栋多层楼房一字排开,占了很大一片地方,隐隐的有几扇黑洞洞的窗户,看样子已经人去楼空了。

拐过山坡右行,是个下坡,下行,已经没有台阶,全是大块石头铺成的小路,进入了一片茂密的橡树林,一色的橡树,棵棵笔直,枝干冲云,树干黑得像墨,树叶鲜翠逼人。树下密密的丛生着一片一片的矮竹林,竹根处铺着厚厚的干树叶。竹子和橡树,让人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爬山。没走几步,又折回来,上行,出了树林,路的拐弯处立有一个垃圾筒,筒旁是一处很小的观景台,最多能站三个人。站在这里,明显已经改变了方位,好像我们现在面向南方,因为蓝河和国道一直是向南行进的。在这段路上,上可以眺望河谷对面王顺山层峦叠嶂的山峰,下可以俯瞰深邃的蓝河河谷,仿佛凌空于悬崖之上,让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忽暗忽明地又走了十多分钟,眼前突然一亮,山路走到了尽头,来到了半山腰三面临空的平台,这里有一座插着经幡的四方塔形底座,路在这里向右一转,下面就是干涸的蓝河河谷,“几”字形的河谷如一条大蟒挣扎着褪下的蛇衣,低洼处聚焦的几洼水潭宛若失了水分的鳞片,蓝河来处一片茫茫云雾,远处的山梁背阴处仍能看见大块的残雪,昭示着山里还是寒冬。尽管莽莽的群山毫无生气,但足以让人惊喜了。

左手是几块巨大的石头堆在一起的不规则小山,山外就是凌空的河谷,右手是半山腰,一条石板路沿着山腰伸向远方,如果在此处装一道门,那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呀,往前看——”友人伸手前指。不远的石板路右侧岩石上标示着四个大字——“蓝关栈道”。我的天,原来找了好久的蓝关栈道在这里,不由得让人惊喜万分。

“你看,这里的路上有石窝,看,像不像马蹄印子?”我指着脚下的石板路询问友人,友人摸着后脑勺思索:“像,确实像,还有半截车辙印!”可不是,真像车辙印迹。左侧的小山还有一处腐朽的方木底座痕迹,底座上还挂着半截满是铁锈的铁索链。

紧走几步,几百米长的石板路上随处可见在悬崖陡壁上人为修凿的痕迹,路旁崖壁上还残留着古栈道插木梁的方孔,每个孔约有50厘米见方,有的孔里还残留着朽断了的方梁根,铺路的石块上不时能看到一些石臼、孔洞等,也许就是古时的栈道孔。大多数的方孔内都镶有铸铁方圈,应当是当时保护栈道方梁的,这些方铁圈无一例外锈迹斑斑。随处可见的栈道痕迹,路旁崖壁上残留的方孔,方孔里残存的腐朽的木梁根,无疑就是蓝关栈道遗址了。我看到方圈内还有一根竖起的手指粗的铁棍,又问道:“这铁棍是不是为了加固栈道横梁,专门用来闭锁的?”友人说:“很有可能,这样能起到固定和防止横梁腐朽的作用。”

我们边走边说,在一处两米见方的石龛前停下。友人告诉我,旧时的蓝关古道除了从峣山梁上通过的主道,还有辋谷道和蓝谷栈道两条支道,也许眼前通往上悟真寺的山路在历史上曾是蓝谷栈道的一部分吧。蓝关栈道是一条千年古道,属于“蓝关古道”的支线。早在春秋战国时便已经开通了,传说秦始皇两次东巡,都走的是蓝关古栈道。我说,我去过峣山梁上的蓝关古道,就是建在山的主脊上,在串起来的山梁上跑,虽说拓宽了,但还是太窄,会不了车,遇见观景平台,横七竖八的车几乎占满了,弄不好就刮擦上了,让人提心吊胆的,看不到一点儿过去的遗迹,几无风景可赏。

左边是蓝河河谷,右边是高大的山体,我们行走在布满先辈脚印的古栈道上,看着山体悬空的孔洞,遥想当年是怎样的一种境况。这里曾经栽过一根根木桩,木桩深深地插进脚下的岩石上,一根根的纵梁将立桩连接在一起,靠每隔数米的横梁与山体紧密联系,横梁一端固定在立桩上,一端牢固的楔插进右边的山体上,上面铺上一块块就地取材的树木或木板,那便是先辈在这无法落脚的峡谷中架设的栈道了。友人说,古人真不容易,在条件如此之差的绝壁上,建造这么坚固的栈道,那是几代人才能干成的事啊!

遥想当年,背井离乡的百姓、腰缠万贯的商旅、落魄失意的文人、踌躇满志的官吏,对,还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被贬潮州,或许就是途经此处,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让蓝田,让蓝关,让蓝关栈道家喻户晓。面对眼前如此艰险的栈道,面对湍流不息的蓝河,谁会不胆战心惊呢?

我们环视山间,想象着这条栈道上的过往,眼前浮现出驮着大包的马帮,一脸严肃摇着马鞭的马夫,戴着斗笠背着麻包的背夫,担着百十斤重的挑夫,牵儿带女的父母……一群行走于栈道的行者在喝着大葫芦里的水,山下或者山上的密林中传出悲壮激越的秦腔,身边的骡马受到行人的鼓舞兴奋地打着响鼻,秦地的特产、货物以及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穿越秦岭,通往江南水乡,晓喻天下。栈道让更多的风物,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互通有无,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佛音袅袅,空山激荡,栈道漫漫,岁月流转,千年时光已过,无论是秦汉的要道、隋唐的栈道,抑或是明清的古道与关隘,如今都是芳草萋萋,印迹残存,遗落在荒山野外,无人光顾,一时感叹荒芜了多少岁月。只有这里的断柱残石、残孔烂窟、锈铁残圈,还在向后来者诉说着千年前的往事。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