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东木头市108号院(资料照片)
□ 李连源
西安东木头市108号院是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民居,也是一座有故事的院落。该院坐南朝北,三进三开,上房和过厅为两个不同时代所建。过厅及厢房为晚清所建,其房内木雕、彩绘颇为精美,结构保存基本完好,屋顶的屋脊、房头、瓦当等砖雕精致,保存完整;上房为民国时期所建,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特点,门窗均有泥花雕饰,和止园杨虎城将军公馆的建筑风格一致。后院有一个青砖箍砌的防空洞,抗战时期是附近居民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点,为抗战储备积极力量立下赫赫功勋。
说起这座宅院及其主人,则勾连出一段陈年往事,故事很富戏剧性,至今仍被窦家后人津津乐道。
西安市东木头市108号这个时常大门紧闭的宅院,从厚重的榆木大门和镶嵌在两边的石墩就可以看出,这座院落的厚重与久远。走过小道,打开一道铁栅栏门来到过厅,这是一座有着150年历史的晚清建筑,门扇上的雕花、房梁上的木刻、屋顶的彩绘、屋脊的砖雕等透出的精美令人赞叹。不仅如此,百余年时光浸染又使它们历久弥新,散发出无与伦比的迷人魅力。这种令人叹服的精美与细致,始于一砖一瓦的水土交融和精益求精的标准,是随着建筑而成长的,其生命力非常旺盛。
据房屋主人窦自强的孙女窦晓卉女士介绍,爷爷窦自强生于1905年,是陕西韩城县坡头村人,早年在韩城县河渎(村)私塾任教。大约是1922年五、六月的一天夜里,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彻史圣故里的乡野,惊醒了熟睡中的一位年轻教书先生,他急忙穿衣,点灯打开大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衣衫凌乱、气喘吁吁的汉子,他向年轻的教书先生求救道:“我叫杨九娃,遇到兵败被追杀,请救救我!”年轻的教书先生虽在黑暗中看不清来人的脸,但也能从声音中感受到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急忙对杨九娃说:“你先上到庙里的斗拱躲一下。”于是,年轻的教书先生就帮着杨九娃爬上斗拱,连大气都不敢出。很快,追捕杨九娃的团丁就来到了庙前,看到这里是一个死胡同,再无处可去,也不知杨九娃逃到哪里,就开了两枪。受了惊吓的鸽子一下从斗拱里呼啦啦飞了出来,追捕的人遂赶往别处(另据资料显示:1922年5月,为消灭陕西靖国军,北洋军组织3万大军围攻武功,杨虎城血战20多天终因寡不敌众,西退凤翔。为保存革命火种,杨虎城带队跋涉数百里,击败围追堵截的各路敌军,前往井岳秀的势力范围延安寻求庇护)。
追兵走后,年轻的教书先生把又饥又饿的杨九娃接了下来,把自己次日的早餐端给他吃。老庙被当作学堂,第二天孩子们来上课,难免走漏风声,为安全起见,年轻的教书先生领着杨九娃来到黄河边,把他安置在一处河边土崖废弃的地洞里。每到夜晚,就用绳子将饭菜吊下去给杨九娃。
那时候,教书先生由村里有学生的家轮流管饭。由于要给杨先生带一份,村里人议论说:最近教书先生饭量好像大了,比以前吃得多了。听到这些议论,为了不引起别人怀疑,年轻的教书先生就不再多带,而是把带回来的饭给杨先生吃,自己常常饿肚子。就这样惴惴不安地过了20多天,追杀杨九娃的风声慢慢平息,年轻的教书先生将杨九娃乔装打扮成游医,又借了一头毛驴将其送出韩城县。临别时,杨九娃紧握着教书先生的手说:“我的大号叫杨虎城,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我给你写一张条子,这就是凭据,如果我能躲过这一难,一定来报恩。”送走杨虎城后,教书先生紧张了的心才放了下来,继续他的私塾教学生涯。
1925年4月的一天,正在教孩子们读书的教书先生听到外面有人找他,出去一看,是一位军官,军官问清楚他的身份后,说明了来意。他知道,这是杨虎城为了报答他当年的救命之恩。他安排好私塾的事情后,就随来人一起去了西安。
故人相见,激动万分。杨虎城感激教书先生当年的救助之恩,在征求他的意愿后随即招他从军,并给他在西安东木头市购置一处宅院相赠,这所宅院即东木头市30号院(后改为78号院,现为108号院)。
杨虎城先请教书先生在军需处做管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不但工作认真负责、精打细算,而且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就先后提拔他任军需处处长、副官、秘书等职,使他在大革命的熔炉中得到了锤炼,意志品质更加坚强。这位年轻的教书先生就是窦晓卉的爷爷窦自强。
也就是从那时起,西安市东木头市108号院成了有着特殊印记的大院。
1936年12月12日,为促蒋抗日,张、杨联合发动兵谏,时称“西安事变”。窦自强时任杨虎城秘书跟随始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责令出国考察,窦自强亦为此受到国民政府处分,并被解除军职。杨虎城为官一方,人脉关系广大,加上窦自强清廉自爱、光明磊落、工作努力,先后被推荐任武功县禁烟局局长、西安包裹货物征稽所所长等职。后来,他看到官场腐败,感觉前途渺茫,遂弃官从商,和好友樊仰超(陕西韩城人,秦腔剧作家)、王友直(陕西韩城人,新中国成立前曾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西安市市长)等同乡合办了一所戏曲学校,自任财务处长。为了维持生计,他和友人石冠九在马坊门合开了一间利群商店,从卖布头做起,到后来经营布匹绸缎等,生意一步步渐渐做大。
从1937年11月起,日本侵略者开始派飞机轰炸西安,窦家院中有一处青砖箍砌的防空洞,每次空袭警报拉响后,窦先生便把大门敞开,让周边百姓到院里来,进入防空洞躲避日机轰炸,他还在防空洞里放置了水和干粮,方便大家食用。窦先生的这一义举,保护了大量平民免遭日机轰炸,窦家防空洞也为抗日积蓄了积极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窦家人在窦自强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他不但自己积极投入到各项爱国运动中去,还亲自送长子窦伯超、女儿窦佩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窦自强坚决支持全国人民的志愿行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积极参加捐款买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活动,他毫不犹豫用麻袋提着钱去捐献,在西安轰动一时。
1956年,为响应政府发展经济的号召,他将自己埋藏在利群商店地下的4000多块银元无偿交给国家,支援经济建设。当时的《西安日报》以“四千块银元的故事”为题报道过此事。1958年,居委会想借用窦家后院的几间空房及防空洞,生产洗衣粉、肥皂,窦自强大力支持。直至1963年肥皂厂下马,整个过程窦家分文未取,给居委会节约了大量开支。
1968年,窦自强夫妇相继去世,窦家大院的建筑逐渐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