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宪春
“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慰劳军属把菜剜……”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眉户现代戏《梁秋燕》蜚声三秦、走向全国,演出数千场而经久不衰,一度形成了“梁秋燕”表演艺术派系。据不完全统计,仅“文革”前,该剧就上演了数千场之多。全国各地观众中流传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看了‘梁秋燕’,打倒老封建;看了‘梁秋燕’,媒人靠边站;看了‘梁秋燕’,恋爱有经验”的美誉,梁秋燕也成为新时代女性争取婚姻自由的典型。在相当长时间内,“梁秋燕”成了一代人冲破封建牢笼、寻找自由爱情的偶像。
《梁秋燕》原名《婚姻要自主》,剧本描写了全国解放初期新婚姻法颁布后,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高塘塬农村姑娘梁秋燕与同村青年刘春生相爱,遭到父亲梁老大的反对。梁老大托媒人侯下山把梁秋燕许给董家湾16岁的董学民,并向董家索要了彩礼,以便为儿子梁小成订亲。梁秋燕坚决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在刘二嫂的帮助下,争取到母亲、哥哥和区长的支持,与刘春生结成佳偶。梁小成与青年寡妇张菊莲相爱,也自主结婚。梁老大在事实教育下,明白了买卖婚姻的害处,转忧为喜。该剧以婚姻自主为主题,对农村残留的封建买卖婚姻作了批判,表达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剧中的梁秋燕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不怕流言蜚语,敢于同旧思想、旧作风作斗争,体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农村青年妇女新的精神面貌。
《梁秋燕》的创作源自于真实的现实生活。梁秋燕的原型是高塘区北村梁崖的梁梅叶。1952年春,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司法部和文化部联合成立了一个“新婚姻法执法检查组”,目的是宣传检查新婚姻法颁布后在农村的实施情况。检查组到高塘以后,就驻在高塘区公所。当时刚处于解放初期,高塘塬区还遗留了许多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妇女在家中的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在家里经常受到虐待。听到检查组来到高塘塬区的消息后,许多青年妇女纷纷到区政府诉说她们的悲惨遭遇,请求区政府为她们作主,解除包办买卖婚姻,提高社会经济地位。
家住北村梁崖的梁梅叶深受包办买卖婚姻之苦,其父梁金胜要把她嫁给董家,梁梅叶坚决不从,遭受父亲毒打以致胳膊受到重伤。梁梅叶跑到区里哭诉,区长东生祥见此情景,马上带上梅叶到梁家,严肃批评了梁金胜,并向其宣传新婚姻法。梁金胜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不再干涉女儿的婚事。检查组的同志对梁梅叶十分同情。“新婚姻法执法检查组”的黄俊耀同志突然萌生了用戏剧宣传新婚姻法的想法,于是他就着手创作剧本,剧本以梁梅叶第二次抗婚为主线,她不愿与董某结婚,与农村青年春生自由恋爱,被父亲打骂,最后在区长的调解下问题终于获得解决为主要情节。
大约4月中旬,检查组从潼关回来,黄俊耀把初稿写好了。此后,黄俊耀又多次修改剧本,增添和删减人物,校正主题。“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梁秋燕》由渭南专区文工团排演,正式演出后反响强烈,唱红了渭南专区。到了8月中旬,黄俊耀同志把该剧的演出效果向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院长马健翎作了汇报后,马健翎决定渭南专区文工团《梁秋燕》剧组演职人员20余人去西安戏曲剧院演出。当晚在演出现场观摩的有封至模、苏育民、李正敏以及西安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名流。其后的第四稿演出的《梁秋燕》是由西北戏曲研究院排演,梁秋燕由李瑞芳同志扮演,这是西北戏曲研究院成立后面向社会推出的第一部眉户现代戏。
当时,取材于华县高塘塬区真实生活素材的《梁秋燕》排演了。刚从天水的部队文工团转业到西北戏曲实验学校做演员的李瑞芳第一次演梁秋燕。在黄俊耀等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李瑞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9个月后终于使《梁秋燕》在首演中一炮打响。
1958年《梁秋燕》晋京演出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戏剧大师梅兰芳、曹禺看了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剧巡回江南13省(市)演出,饮誉京华、蜚声全国,久唱不衰。1980年,陕西省电视台将《梁秋燕》拍成电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梁秋燕”成了一代人冲破封建牢笼、寻找自由爱情的偶像。而李瑞芳则成了“梁秋燕”的化身。
1999年,一篇新闻报道将当年因首演《梁秋燕》而一举成名的李瑞芳和《梁秋燕》的原型——华县高塘镇朱张村的梁梅叶联系到一起,50多年后两位“梁秋燕”相逢成就了一段人间大爱的美好传奇。1999年,华县东阳中学语文教师贾宝勤、原高塘公社党委书记张书经根据一些知情人和当事人的叙述,在高塘镇朱张行政村找到了“梁秋燕”的人物原型——年已六十多岁的梁梅叶老人。经过他们采访得知,梁梅叶一生有三次婚姻经历,第一次嫁给了高塘南堡的庞某,因为感情不和,不久就分开了;第二次是经她干爸侯某介绍,将其嫁给吉河村东窑子的董家,由于她坚决反对去董家,被父亲梁金胜多次毒打,以致胳膊被打成重伤;第三次经人介绍,自由恋爱嫁给了朱张村的理发匠东京奎,一家人就靠东京奎理发挣钱度日。在当年高塘区区长东生祥等人的带领下,贾宝勤、张书经来到梁梅叶家。当时,梁梅叶家三间厦房和一眼土窑。她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已出嫁;三个儿子都是弱智人,只会出力死做,至今都没有成家。她和老伴年纪大了,体弱多病,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作为《渭南日报》通讯员的贾宝勤、张书经,写了一篇《寻访今日“梁秋燕”》的新闻消息稿,系统介绍了梁梅叶的三次婚姻经历和她家的困境,并向西安各大报纸投稿,当年9月先后被《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农民报》《各界导报》等10多家报纸采用,引起华县县委、县政府、县民政局、共青团县委、县妇联、县慈善协会等部门的高度关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迷碗团梁秋燕的扮演者、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瑞芳和梁老大的扮演者吴德多次到梁梅叶家探望,并送上慰问金500元。时任华县县委书记薛东江同志带领县民政局、县妇联、高塘镇党委、镇政府领导多方进行协商,为她家建新房,经过各方筹集资金,建起了三间砖混结构的新平房,改善了她家的居住条件。陕西电视台多次对梁梅叶进行采访报道,西安几家大医院把梁梅叶接到西安,免费为其治病,还给她买了新衣服,两位“梁秋燕”相逢在三秦大地引起了轰动。2007年3月28日,在华县高塘镇,由华县妇联和高塘镇政府联合举办的一场特别的捐款仪式在梁梅叶家举行,演“梁秋燕”的李瑞芳和“梁秋燕”的原型梁梅叶第二次见面。在梁梅叶家举行的捐款仪式上,李瑞芳一步上去,口里叫着“秋燕”,紧紧握住了梁梅叶的手,两位因眉户现代戏《梁秋燕》而结缘的70多岁的老人又一次紧紧拥抱,这次共收到捐款6630元。
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唱红了陕西乃至西北大地,当时在三秦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该剧一方面反映了解放初期社会主义新婚姻观变革,富有时代变迁气息。另一方面凸显了革命老区华州高塘塬区独特的风土民情,贴近生活很接地气,戏曲语言朴实幽默,很有地方情调和色彩,矛盾冲突跌宕起伏,耐人寻味。梁秋燕是陕西乃至全国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戏剧人物,是一个走入人们灵魂中的真实人物,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当代戏曲的一个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