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柳节”清明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4-07 08:51 【字体:

□ 钟芳

韶光流转,清明又至。《历书》里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古时的清明,也称“柳节”,以柳为载体的民俗活动可谓多矣。其中,流行最广泛的是插柳戴柳。民谚中就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之类的说法。

柳多生长在水畔河边,在清明前后开始发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强大的生命力,折取一枝纵横倒顺插之都能生长。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常以折柳来抒发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诗经》里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本草纲目》中则讲:“柳释名小杨、杨柳,性苦寒无毒,主治吐血咯血刀伤出血、大风疬、丹毒、风虫牙痛、无名恶疮、瘤症等几十种疾患,被收入五十余个方剂,实可谓世间救命之良药。”

清明插柳的风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不过,较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忠臣介子推。据说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这让晋文公和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背靠过的老柳树竟死而复活,便赐这棵老柳树为“清明柳”,还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并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民间便有了插柳和戴柳的习俗。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在古人眼中,柳树能驱邪却鬼,被视为“鬼怖木”。据《灌顶经》记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又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节祭祖扫墓,传说这时候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为了保护人们不受鬼魂的侵扰,办法就是插柳于户、戴柳于首。同时,插柳也总与避免疾病有关。《神农本草经》等诸多古代医书,都对柳之根、皮、枝、叶的医用价值均有记载。古人认为,柳枝能够降除瘟疫。于是清明时节,便有了“插柳于门外,以辟不祥”“插柳条于明堂,驱虫、辟邪、佑护一家平安”的做法。

清明柳俗,在唐宋时期已十分盛行。祭祀完毕,人们不仅在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踏青游玩。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新唐书·李适传》也记载“细柳圈辟疠”。清明节把柳条挽成圆环分赠群臣以作驱邪之用。到唐末黄巢起义的时候,还规定以清明为期限,以戴柳为信号,乃取柳树生机勃发、容易成功之寓意。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宋朝陆游这句诗流传甚广,诗人一看到家家门口插柳条了,便知道清明节到了。宋代吕原明的《岁时杂记》记载:“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之间尤胜,无一家不插者。”有的地方还用面和枣做成飞燕状的食品,串在柳条上,然后插到门上,称作“子推燕”。吴自牧在《梦梁录》记载:“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在这里。戴柳还作为成年的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边祈求红颜永驻的习俗。这是以戴柳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又赋予春柳更美好的意象。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一带,男女戴柳之俗蔚然成风。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清代杨韫华的《插柳枝》诗:“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描述的都是当时清明节民间插柳条的习俗。祭祀完毕,人们常常要折些柳枝将供品串起来,沐浴着春光,有的人还会把柳条编成花环状戴在头上,踏青郊游、歌舞欢庆。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