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AG真人官方华体会

发挥优势充分展示政协智慧和力量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7-07-27 09:33 【字体:

  

        民进陕西省委会副秘书长张秋菊:

  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多方面出台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但仍然存在政策落实效果不够明显、义务教育经费仍然偏低、义务教育资源供求失衡等问题,为此建议:

  ——改善政策设计分层,拓宽学校经费来源。积极落实国家相关决策,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挖掘公办学校的办学潜能,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支持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办学模式,引导社会力量进行义务教育建设。

  ——针对义务教育布局进行部分调整优化。按照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民办公助的打工子弟学校和纯民办学校为辅,三条途径并行的办学思路,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义务教育学校分类规划和管理,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化。重点扶持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对其进行经费资助。

  ——采取分类管理、学区重划措施,切实为随迁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加强公安、民政、财政、教育等多部门统筹联动,对随迁子女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实施入学预登记,集中初审,结果查询一站式服务。对随迁子女流入过多的学校给予鼓励性优惠政策。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小俊:

  合理调整学位供给资源试点“积分制”

  随着我省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存在入学适龄儿童激增、学校配建速度滞后、城市核心区中小学原有学位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存量变增量”:统筹整合义务教育学校用地

  以城市主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为起点,加快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统筹安排老城区学位紧张和大班额中小学,集中挖掘整合附近的教育类空间资源。

  ——“功能化分区”:出台不同城区差异型政策

  西安市各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面对的矛盾点不同,市级层面应出台不同城区差异型政策支持。区域内对随迁子女就学供需能力和需求状况不同,应积极统筹现有供需能力实现教育资源有效投放的区域转移。

  ——“试行积分制”:试点建立按照积分入学政策

  按照“底线保障、总量调控、整合统筹、分区排位、分类实施”的总体思路,探索建立以积分制为基础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措施。在各区选取几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试点工作,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配套建校前置”:严格落实教育前置审批制度

  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教育前置审批制度落地。对之前遗留的未配建学校的小区,可采取分流举措。已建学校暂未移交的小区,可采取由政府与开发商联合办学的形式,委托管理。

  

        西安市政协委员、未央区徐寨小学副校长陈曦:

  适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回归

  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全省范围看,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过于集中在大中城市,如西安、宝鸡、汉中等城市的主城区。二是过于追求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如西安的“五大名校”等,为此建议:

  ——加大教师招录数量,满足学校扩招后师资不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义务教育段普通学校的教学质量。据调查,西安某区的临时聘用教师占到学校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建立县域教师流入西安城区的交流机制。

  ——大力放开大中城市户籍的同时,要和城市的承载能力,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承载能力匹配。

  ——集中加快在主城区建设学校的力度。尤其是小学教育,不宜大,不宜走集团化办学的道路。只要办好家门口的,能满足辐射方圆3公里范围内的小区孩子就学的学校就行。这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而是回归义务教育的本源。

  ——紧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山区经济,加强对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的现代网络资源的配置,用乡土文化熏陶人、吸引人,重视精神培养,适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回归。

  

        宝鸡市政协委员、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天勋:

  优化校点布局由政府购买服务

  随着近年来开发建设的速度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宝鸡高新区就业创业或安家落户,随之带来随迁子女的入学难问题,为此建议。

  ——优化校点布局,服务园区建设。“十三五”以来,高新教育以适度超前、带动发展的全新思路,继续优化校点布局,服务园区建设。目前,宝鸡高新二中、三中、四中和宝鸡高新七小、八小的改造提升工程已经完成,通过大幅度增加学位供给,从根本上满足了学区内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需求,有效缓解了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

  ——政府购买服务,满足群众需求。2014年以来,宝鸡市高新区针对学龄儿童人数不断上升、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实际,在宝鸡高铁南站文化服务区段,高标准兴办了宝鸡高新第一中学(初中部)、宝鸡高新第三小学(民办),整合撤并了原马营初中和朴西小学,使其成为“双轨运行、优势并蓄”的新体制学校。高新区文教局为两校划定了学区,由两校承担学区义务教育任务,在协议约定的300名学生(高新一中)范围内,由文教局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备编制内教师;超出协议约定数量的学区内学生(含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管委会按照师生比规定,参照编制内教师工资待遇,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商洛市政协常委、洛南县政府副县长赵水利:

  改善贫困县城随迁子女就学政策

  针对贫困县城随迁子女就学存在的城区校舍严重不足、教师总量配备不够、随迁子女管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扩大项目扶持范围。建议省发改、财政和教育部门加大对贫困县城学校项目建设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城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城区校舍不足问题。

  ——加大教师配备力度。建议省市编办和人社部门,对县级教育部门的编制进行增补;同时,下达数量充足的招录计划,解决当前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避免教师队伍出现断茬现象。

  ——大力资助托管机构。建议省发改、财政和教育部门采取“民建公助”等办法,通过项目支持、政府补贴、民间投入、社会经营等模式,在贫困县城大力开办“托管园”,有效解决随迁子女课外时间无人管护的问题。

  ——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针对贫困户子女进城就学不能享受农村学校优惠政策这一问题。建议省教育部门制定出台有关政策,取消贫困县城乡学校差异化,彻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城入学同样享受各种优惠政策。

  

        27zyw委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越群:

  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解决随迁子女“上学难”

  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进城务工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其随迁子女“上学难”,为此建议:

  ——进一步完善城乡薄弱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认真检查落实《陕西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中提出的全省所有中小学幼儿园“三通两平台”建设完成情况。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公共资源建设上,要深化共享的基础教育优质课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省各市、县(区)要统一规划,系统部署,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与技术应用的力度,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各类优质资源,实现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增大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面。

  ——进一步加大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对广大教师持续开展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专项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化实践综合应用能力。

  

        陕西创业建筑劳务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李洁:

  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五不易”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存在随迁不易、就学不易、转学不易、成材不易、成长不易等问题,为此提出:

  ——随迁不易。建筑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来自较为偏远的地区,大部分人会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乡上学。建议引导鼓励大城市的优秀老师下基层锻炼或学术交流等,重视留守孩子心理辅导。

  ——就学不易。部分经济条件稍微好的进城务工人员会倾全家之力将孩子随迁就学,但因政策落实不到位,经常会出现因证明不全等原因而无法入学情况。建议加快教育资源配套建设。

  ——转学不易。建筑行业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性大。建议简化转学办理程序,让孩子能随进城务工的父母工作就近办理入学。

  ——成才不易。进城务工人员收入有限,建议开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课外辅导课程,设立义务教育阶段的奖学金,激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成长不易。随迁子女大多从偏远地区来到大城市,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设立随迁子女爱心帮扶协会,从生活上给予帮助辅导。本组图片由 记者 杜静波 摄

【编辑:】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