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德善让心灵自由重生 ——记陕西省司法厅在服刑戒毒人员中开展“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活动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8-01-26 10:46 【字体:

时任司法部副部长、政治部主任王双全调研指导日行一善活动

富平监狱服刑人员向父母亲忏悔

未管所千人诵读《弟子规》

全省日行一善活动推进会议

虢镇戒毒所戒毒人员为父母洗脚献孝心

女子监狱善文化大讲堂

汉中戒毒所戒毒人员为延安烧伤女孩捐款献爱心

服刑人员日行一善活动成果汇报

戒毒人员日行一善活动成果汇报

□通讯员 李厚文 梁鹏 张东峰

2016年11月7日,崔家沟监狱第四监区服刑人员“日行一善、以善养德”学习活动小结后,服刑人员宁某报告,要求和干警谈话,有事情汇报。

宁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向干警说起了事情的经过:“六年前,我和妻子结婚不久,就产生了矛盾,妻子不守妇道,混迹娱乐场所,又不听劝阻,我一气之下,就动手把她掐死了,尸体就埋在自家后院里。后来我犯抢劫罪,但向警方隐瞒了杀人犯罪的事实,因为妻子原先一直在外打工,多年不和家人联系,也就没有人追究和过问她的去向,事情就一直隐瞒下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产生交代余罪,重新做人的想法。带着这样的疑问,崔家沟监狱安排教育改造科深入监区,走访服刑人员,赶赴阎良,询问当事人,详细了解,耐心谈话,一番抽丝剥茧的细致工作,宁某迷途知返,坦白余罪的复杂思想心理转变过程终于浮出水面。

宁某杀死妻子后,后悔不已,又惊恐不定。六年了,恶梦时时惊现在心头,虽然一直没有被发现,良心上的愧疚和思想上的恐惧从来没有停止过。他说:“监狱持续不断的法律学习教育,厘清我思想上的糊涂想法,特别是在‘日行一善、以善养德’教育中,通过对德善知识的学习以及反思悔罪等,使我认识到如果主动交代了余罪,就能得到政策上的宽大和精神上的慰藉,如果继续执迷不悟,百般隐瞒事实真相,家人肯定不会放弃询问和查找,一旦事情败露,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和道德的谴责,也将彻底葬送自己的人生。”

“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活动自2015年1月开展以来,服刑人员通过观看微电影、书写悔罪书,召开亲情、社会帮教会,明辨了是非标准,分清了美善、真假、丑恶、荣耻。许多场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许多故事,真实可信,动人心魂。

由“对不起”向“对得起”过渡;从“罪人”向“善人”转身。说善言,做善事,修善品,以善为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墙改造生活的主旋律。教育的力量,促进了一名服刑人员的蜕变和转化。

这是一次治本安全观成功实践的治理创新。这是一次教育改造矫治模式现代化的转型升级。特殊战线必有特殊之举。从启发善念切入,从身边点滴善行做起,通过行为改变引起内心改变,从而培养服刑戒毒人员积极、宽容、阳光、向上的心态,真正实现他们安心重塑、感恩回归、奉献社会。

“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以负罪心灵的自由重生,支撑起陕西监管场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脊梁。陕西监管场所以“和谐”为果,反复问诊把脉,开出了“德善教化”的良方妙法。多年的监管实践反复证明,种种犯罪、吸毒诱因,“根子上”总离不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能够充当人生理想“压舱石、定盘星”者,唯有坚若磐石的核心价值观。

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叶某毕业于西安某知名高校,因为吸毒使自己创办的企业破产,妻子带着女儿也离他而去。开展“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活动后,他认真学习,深刻反思,对自己过去的荒唐行为深深自责。他把自己参加所里演讲活动的稿子寄给了前妻:“为什么我的命运偏偏和毒品产生交集,又紧紧地编织在一起?毒品使我失去生命中最可贵的无可替代的珍宝。为什么我没有拒绝毒品反而沉迷于虚幻的满足,放纵邪恶的欲望,追求畸形的愉悦欢快,消磨青春年华。曾经睥睨人生的壮志,随着袅袅白烟凋落殆尽,沦丧道德和人性,背弃至爱和至亲,牺牲健康和尊严。这一切只因我欠缺做人的规范和处事原则,无规矩约束……最迷茫的是身体康复后新的人生怎样开始。善在我的心田蒙尘,我的良知被毒品催生的恶念恶行深埋。日行一善引发我的善念萌芽,生活中的每次善行每句善言浇灌善的幼苗,善行日积月累,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汇成爱的森林海洋,浇灌我的心田。恶念、恶行、恶习都将失去容身之所……”他给前妻还写到“我不想乞求你的原谅,只想让你告诉孩子,他爸还能做个好人……”叶某的前妻受这封信的感动,专程带着孩子来所要求看望。经审批,这个破碎的家庭隔着玻璃相会,看着六年未见已经上了大学二年级的女儿,叶某垂泪低头,一家人诉说着久别的思念。临别时,叶某的女儿说,“妈妈怕我受苦,一直和我相依为命。爸,你改好了,这个家就属于你。”叶某在干警的引导下,积极投身现身说法演讲活动,进工厂,进学校,鼓励了别人也教育了自己,最终因表现突出,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被前妻和女儿接回了家。

通过“德善”教育,推动监(所)、社会和谐发展,以思想转化实现服刑戒毒人员不再犯罪、吸毒,做守法公民,推动社会和谐。活动目的突出根本、简洁务实。

两年多来,在“追赶超越”激励下,陕西持续运用“监所管理规范行动”的载体方法,这场关系监(所)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行稳致远、落细落小。基层监(所)主动回应、紧扣实际、大胆探索。学习、生活、劳动、康复四大现场,服刑、戒毒人员两大主体,干警、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全覆盖,德善教育渗透到监(所)管理各个环节,浸润于服刑戒毒人员监(所)内生活方方面面,尽显其“为益之大、收功之远”。

活动从重构价值体系着眼。从培养良知善心入手,通过达到不忘初心、找回本心,修正服刑戒毒人员的“三观”,充实教育改造矫治工作的道德底蕴。

从在监所内营造德善文化氛围到编排《百善歌》“向善手语操”;从开设“善”文化讲堂到编写《知善手册》;从开展爱心帮教到拍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视频教材,使服刑戒毒人员有善可学、有善可知、有善可悟,德善文化如阳春细雨般润物无声、以文化人。

善,贵在知、重在行。最大限度地将善行生活化、具体化、规范化,起善念即善事,遵守监规所纪,遇纠纷说声对不起,主动问候家人,多关心别人等,通过细小行为的改变,增强改造矫治自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谈改革那样,主题教育活动也“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从破入手,重在立新。普遍开展“认罪、悔罪、赎罪”活动,深入剖析犯罪、吸毒根源,打破思维定势,重塑道德价值体系。

找准人性弱点、直击痛点。延安监狱通过开展给妈妈洗一次脚活动,用亲情融化坚冰。省监狱管理局拍摄的微电影《多想说声对不起》感动全系统。以“从心开始、从新开始”为主题,着力“十二心”教育,以心灵的自由重生推动活动向纵深推进。亲情帮教唤真情。邀请家属进监(所)帮教,通过组织书写“善言心语”等方式,不仅5万余名服刑戒毒人员从中受到教育,还影响到数十万亲属及家人。

爱心帮教助善行。坚持走出去现身说法,警钟长鸣。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开展“阳光读书会”“黄丝带行动”等形式的帮教活动,用爱心激发善心善念。

2017年4月3日,当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报道了延安市延长县农民黑某三岁七个月的女儿因原油火焰不幸致全身60%皮肤烧伤的事件后,省汉中强戒所伙房大队戒毒人员被小女孩痛不欲生的面容和其父母因高额医疗费而犯愁所触动,集体要求捐款,“看了报道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时值所里正在开展‘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深受启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请允许我们尽一份绵薄之力,献一份诚挚爱心……”该所领导立即安排教育部门和黑某家人及电视台联系核实情况,4月8日就为其办理了捐款转账手续,戒毒人员为孩子捐款3100余元,所广播站第一时间对这次善行义举进行宣传表扬。同时,该所因势利导,扩大战果,动员全体干警、戒毒人员继续捐助,在全所努力营造助人为乐,奉献爱心,人人崇善,人人向善的氛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年多的德善教育,播下善的种子,收获爱的春天。德善文化深入人心——服刑戒毒人员懂得了基本道德规范,修正了“三观”,消除了对抗情绪。虎视眈眈的少了,目光温顺的多了;污言秽语的少了,文明礼让的多了;自私自负的少了,自觉守纪的多了。渭南强戒所学习教育模式,受到巴基斯坦禁毒部队司令迪拉瓦尔少将的称赞。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监狱强戒所教育改造矫治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全年法律、道德常识合格率达到95%以上。2017年职业技能培训过万人,创历史新高。

监(所)更加稳定和谐——服刑戒毒人员守法守规率达95%以上,顽危犯转化率达85%以上,所内戒断率达到100%。2016年、2017年全省监狱禁闭人数分别下降8.4%、9.3%,有4人次自发交代余罪。

陕西省司法厅正以创新的魄力与实践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履行庄严职责,兑现使命担当。进入“十三五”,监狱、强戒所各项工作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活动也向制度化、机制化迈进。

展望未来,社会治理创新之路竟如此宽阔。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李娟娟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