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2017年陕西省文化厅工作十大亮点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8-01-26 10:48 【字体:

1全省文化系统掀起喜迎党的十九大和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热潮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初,陕西省文化厅在全省启动了“三秦喜迎十九大百县千乡送文化”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组织文艺院团、知名艺术家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把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努力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喜迎十九大,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陕西省文化厅于10月16日-18日在北京成功举办陕西文化周,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秦腔现代戏《苦乐村官》等先后进行了首演。十九大闭幕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陕西省文化厅在文化系统内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提升陕西文化建设水平,对标十九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艺术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传统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拟定2018年专项工作计划和今后五年工作规划,努力为追赶超越新征程作出新贡献。

2建强补齐基层文化服务短板 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扶志扶智

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文化厅统筹推进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强补齐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深化苏陕协作签署《陕西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厅合作备忘录》,助力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结合陕北文化特色,陕西省文化厅于今年6月在绥德县动工建设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基地集文化艺术创作、民俗文化传习、文化人才培训、民俗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当地发展文化产业脱贫增收。创作排演扶贫节目赴全省56个贫困县巡演,受到当地群众好评。10月17日第四个“国家扶贫日”,陕西省文化厅与省扶贫办共同组织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秦腔现代戏《苦乐村官》在北京首演,受到国家扶贫办和首都各界观众肯定。组织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以精准扶贫移民搬迁为主题的秦腔现代戏《家园》在全国巡演。此外,为支持遭受暴雨灾害的榆林灾区,积极组织省级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举办赈灾义演晚会《情系灾区共建家园》,开展美术作品义捐义卖,筹集善款用于灾区重建。

3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民心相通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参与国家再创新高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陕西,每年举办一届,已于2014年-2017年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今年9月7日-9月21日,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我省成功举办,包括文艺演出、美术展览、文化论坛、惠民巡演等板块,以及国际现代艺术周、国际创意动漫周、国际儿童戏剧周、国际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等专题活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陕西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具体实践,是重要的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参与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30个,第二届的62个,第三届的80个,增加到本届的106个,已经成为各国艺术交流互鉴、创新发展和广大民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盛会,并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认真挖掘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倾力打造陕西特色文化品牌

陕西省文化厅高度重视挖掘发挥好陕西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交流培训、剧本征集、创作研讨等活动,重点扶持各地加强红色题材的剧本创作,指导各级各类文艺院团创作一批红色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努力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三年来陕西文化建设的新气象,展现陕西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出“精品”攀“高峰”的新面貌。8月2日,贵州、陕西、河北三省在西安联合举办“喜迎十九大迈步新长征”黔陕冀三省庆祝建军90周年晚会《只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黔、陕、冀三省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谱写出迈步新长征、共筑中国梦的宏大乐章。10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陕西文化周上,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成功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组曲以陕北民俗文化为主题,以陕北腰鼓、唢呐、信天游、陕北说书为素材,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陕北史诗”。

5优化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行陕西文化惠民卡政府购买演出1万5千场

陕西省文化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试点建设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柳家湾村等27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上,2017年全面铺开建设工作,目前全省已按标准建成约8900个,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永不落幕艺术节”指示精神,推进文化惠民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三秦父老共享陕西文化艺术发展成果,全省各级政府加大购买演出服务力度,全年共购买惠民演出服务1万5千场。同时,陕西省文化厅面向社会公开发行“陕西文化惠民卡”,群众只须花费100元,便可享受政府每张卡400元的补贴,可以选择观看全年千余台精彩演出,深受广大市民和各大剧场的欢迎,有效引导了文化消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6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麻醉师》《平凡的世界》等优秀作品备受好评

陕西省文化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作提升了一批优秀文艺精品。2016年,陕西省文化厅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主抓的话剧《麻醉师》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今年9月,该剧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2月26日,第三届陕西现代文化艺术节上,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话剧在西安进行首演,是陕西省文化厅继去年成功出品话剧《白鹿原》后,又一次成功出品改编名著。该剧反映了陕北城乡的变迁史,展示了几代人不屈的奋斗成长历程,以及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传承。陕西省文化厅还积极推进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组织拍摄纪录电影《柳青》,开展“我的家乡是陕西”十大优秀原创歌曲征集等,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讲活陕西故事。

7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理念 通过举办省八艺节提升各市文化建设水平

陕西省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是我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由陕西省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厅、榆林市人民政府承办,9月15日在榆林开幕,历时21天,10月5日闭幕。本届艺术节是陕西省艺术节首次由省会以外的城市承办,代表陕西群众文艺创作最高水准的“群星奖”首次纳入其中,共展演了54台剧目、80件群众文艺作品,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省舞台艺术精品和群众文化作品的创作成果,并有效提升了榆林等市的文艺创作和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惠及了更多的受众。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理念,是“永不落幕的艺术节”的延续,全省文艺工作者把喜迎十九大作为贯穿本届艺术节的主线,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精湛的艺术呈现,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经省内多个地市申办并报请省政府批准同意,2020年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将在宝鸡市举办。

8着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积极支持陕西自贸区建设

为落实中央有关部署,进一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陕西省文化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文化部的支持指导下,推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陕西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为全省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制定改革任务分工方案、建立改革工作台账,召开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新闻发布会、研讨培训会。积极支持陕西自贸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部分省级管理事项的决定》,向陕西自贸区下放省级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事项9项,并做好自贸区依法开展行政审批工作的指导和培训工作。

9推动“国风·秦韵”传统文化工程建设 “文化陕西”新形象有力彰显

2017年春节前后,陕西省文化厅以“国风·秦韵”为主题,组织演出团队赴12个国家和地区的31个城市,开展了49项文化交流活动,海外现场观众数量达百万人次以上。作为今年陕西“国风·秦韵”品牌活动的重要内容,我省团队代表中国赴沙特举办“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中国文化周”活动,受到中沙两国国家级媒体高度评价;在新加坡成功举办“国风·秦韵——陕西文化周”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及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我省世界级非遗项目名扬海外;陕西传统文化春节庙会连续第四年在澳大利亚多地成功举办,陕西文化影响力扎根澳洲;大型儿童音乐剧《雪人的愿望》赴荷兰成功巡演,中外联合创作商演剧目成功走出国门;陕西民间艺术团成功赴我国台湾桃园、高雄两地进行庆元宵文艺演出,凝聚两岸文化血脉联系。同时,扎实开展好部省合作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交流项目,举办2017国风秦韵中国传统音乐赏析、2017国风秦韵中国非遗文化周,并首次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秦腔推上丹麦国际歌剧节舞台。文化部和我驻外使领馆多次发来感谢信,对陕西对外文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文化陕西”新形象有效彰显。

10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届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举行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挖掘陕西特色文化优势,继续实施西安鼓乐、陕北民歌、陕西民乐等多个传统文化十大工程。连续三年在清明公祭时举办“国风·秦韵——华夏同根”民族音乐会、陕西地方戏曲专场演出,为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注入新的文化内涵。《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经文化部批准同意实施,我省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进展。10月8日-11月8日,陕西省文化厅牵头与浙江、天津、广东等9省(区、市)文化厅局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成功举办,共有来自全国22个剧团的2000余名演职人员参与,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梆子腔剧种会演,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梆子腔剧种在陕西首次集中展示,也是广东西秦戏、浙江绍剧等剧种400年来首次回归源地。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古城观众走进剧场,在金秋时节享受到了陕西秦腔振兴工程的累累硕果,也为以秦腔为代表的梆子剧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李娟娟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