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建筑遗产——古塔保护技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既让古塔长久“保鲜”还要“活”起来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8-03-28 08:52 【字体:

□记者 李鹏 

3月25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建筑遗产——古塔保护技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意大利、日本及中国多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古塔工程勘察、保护措施比选及结构加固设计等展开研讨,总结已有成果,交流保护经验,探索古塔保护科学的范式方法。 

我省现存古塔287座 

陕西作为汉唐京畿、丝路起点、释道祖庭之地,是全国保留古塔较多的省份之一。关中地区是中国佛教六个宗派的祖庭所在地,被誉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时期,佛塔在关中大量修建。 

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克礼教授的研究,陕西境内现存古塔共287座。其中,南北朝3座、唐代14座、唐—宋5座、宋代25座、金代1座、元代1座、明代96座、明—清12座、清代125座、民国5座,分布在陕西省10个地市辖区的76个县区。唐宋时期的古塔,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北南部。明代大型砖塔集中于关中。清代促生了风水塔、文星塔的发展。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受元明清以来藏传佛教的影响,在省内也有分布。 

从建筑材料上看,这些古塔有砖塔164座、石塔102座、砖石塔4座、铁塔5座、土塔10座、木塔1座、琉璃塔1座。 

形成古塔保护“陕西经验” 

“在千百年历史岁月、地区行政经济中心偏移等因素的影响下,古塔总体保护形势仍是严峻的。”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周萍说,古塔的保护工程同其他类型的文物保护工程一样,需要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其中纠偏加固仍是世界性难题。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自成立发展至今已逾30年,曾在省内共实施古塔保护工程30余项,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在这些古塔保护工程中,眉县净光寺塔纠偏工程是陕西省内第一例成功实施古塔纠偏的案例,为后来的西安万寿寺塔、旬邑泰塔的纠偏积累了经验;武功报本寺塔维修,是陕西省内首次古塔整体解体、实施地宫发掘后,照原样重新修砌的古塔维修实例;西安小雁塔、万寿寺塔,岐山太平寺塔是该院首批对古塔实施三维扫描的案例;兴教寺三塔的维修及环境整治、大雁塔与小雁塔的申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则为五座古塔保持真实性与完整性,顺利成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作出积极贡献。 

让古塔“活”起来是时代担当 

“中国古塔的维修,由于形式、材质、技法的多样,目前尚未形成制式,还有着一些遗憾。”会上,专家们讨论认为,如何让传统技艺秉承自身优点,兼容并蓄,不断为古塔延年益寿发挥作用;如何融合各个专业的智慧让古塔依然屹立,让我们的子孙万代有幸继续看到、听到、触摸到这些建筑的美丽;如何探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方式,应是未来古塔保护与发展的方向。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如何让岁月洗礼的古塔能够原汁原味地长久保存,如何用丰富多样的手段让古塔“活”起来,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才是新时代赋予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编辑:李娟娟】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李娟娟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