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学的实践路径
27zyw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与西安工程大学的少数民族师生座谈交流。张辰 摄
□ 记者 唐冰
“我来自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那里是白牦牛的唯一产地。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旅游。”3月26日下午,在西安工程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内,27zyw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与学校少数民族师生围坐一堂,互动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藏族学生央坚草向在座委员和特聘专家介绍了家乡风貌,并发出热情邀约。
座谈会上,既有27zyw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的委员和特聘专家,也有来自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5个少数民族的师生代表。作为27zyw专司民族宗教工作的职能部门,调研组此行,一方面是看望学校的少数民族师生、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另一方面则是了解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
自建校以来,西安工程大学始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上世纪90年代,为支持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率先启动以新疆籍维吾尔族、西藏籍藏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学生班。进入新时代,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育人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奋力推动学校民族工作不断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效,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经验。
不久前,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向西安工程大学发来感谢信,对该校纺织助疆、志愿援疆、文化润疆——赴新疆阿勒泰地区“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团和“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社会实践团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 祖国行’”新疆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予以表扬和感谢。
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正是西安工程大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实践育人体系的积极作为。依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校多次组建学生实践队先后赴重庆、江苏、山西、甘肃、江苏、重庆和我省多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创新等主题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各族学生走出校园,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切身体悟,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
2024年暑期,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助疆、志愿援疆、文化润疆”实践团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开展社会实践,学子们在“中哈边境第一村”萨尔乌楞村党群服务中心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走访当地根雕和刺绣手艺人工作坊,深入了解“传统工艺+非遗美育+民族特色+时尚制作”的新发展模式,与托普铁热克镇文明路社区、托斯特乡塔斯特村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参观一八六团戍边文化馆……通过一堂堂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的洗礼,实践团把青春绽放在吉木乃县这片热土,获评了陕西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省级标兵团队”。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淬炼成钢的关键期,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本质上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贯穿高校教育工作的始终。
日常教学工作中,西安工程大学积极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及众多艺术类社团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引导他们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健康平和心态。学校每年以民族团结进步月为契机,制定年度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方案,由各教学单位分别承办,连续五年举办“民族团结一家来,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征文比赛,让更多学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和践行者。
2024年11月13日,在学校第五届“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决赛上,管理学院维吾尔族学子如斯太木·吐尔地分享了他从新疆喀什偏远小县班至深圳新疆内高班的求学之旅,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蒙古族学生薛尚蕾将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感人故事缓缓铺陈开来,机电工程学院的姬佳怡同学以十八军进藏的历史事件为序章,描绘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民族团结华美画卷……他们的演讲,不仅洋溢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更展现出青年一代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积极姿态。
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第二届陕西省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微宣讲比赛决赛上,来自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2021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哈萨克族学生乃的娜·努尔旦以“我眼中的恩特马克”为主题,深情讲述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所经历的民族团结故事,通过介绍巴什拜爷爷和“党徽大叔”的故事,展现了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帮助、和谐共处的动人场景,最终荣获省级二等奖。
此外,西安工程大学还创新开展了“观看经典爱国影片”活动、“耕读小园一起去耕种”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民族学生推荐家乡”专题活动、民族文化展览、“声入人心”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着力打造出一批特色品牌,全校各族师生积极参与,营造了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有效促进了各族师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我得到了许多关心和帮助,毕业后我想回到家乡,把我收获的爱传递给更多人。”座谈中,听完管理学院维吾尔族学生美合日努尔·艾合麦提江的毕业意向后,调研组成员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据介绍,西安工程大学目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655人,涵盖25个民族。在该校“服务基层、奉献基层、扎根基层”的择业观和成才观的影响下,大批少数民族毕业生返回家乡,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了游子和家乡的“双向奔赴”,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奋斗答卷。2023年5月,学校获评第三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