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她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她仅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全国15%的耕地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就是黄河。
“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圆圆的月儿静静地看着我们,也仿佛笑着跟着我们走,我们走到哪儿,月亮就跟着我们走到哪儿
周老师一瞪眼说:“我当年可被你们这群青春期的孩子折腾得够呛,真想挨个给你们家长送礼,求他们多关心关心你们,帮老师分担一下。”
在每年的教师节这一天,父亲都要把它们翻找出来,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咀嚼”和“回味”
岀自城固县桔园镇唐仙观内,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的东汉时期著名的《仙人唐公昉碑》,碑文里有这样一段话:“耆老相传,以为王莽居摄二年,君为郡吏,暇同僚佐,土域啖瓜,旁有真人,左右莫察,而君独进美瓜。”意思是,据当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传说,西汉王莽二年,城固县人唐公昉,为汉中府郡吏。这年夏某日,公务之余的唐公昉和同僚们,在府治西成县(今安康市区)外一片瓜园里啖瓜。正好一位云游真人来到大家身边,左右的人都没有察觉,唯有唐公昉知晓,虔诚地向真人敬上美瓜。
走在校园里,每到中午吃饭时间,看到老师组织学生排队走向学校营养午餐食堂的场景,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40年前上初中时吃饭的情景。
不久前,我回到乡下老屋帮母亲收拾东西,一个红绸布包裹引起了我的注意。揭开红绸布,一台小小的“红灯”牌、比64K纸张还略小一些的收音机映入我的眼帘。我用手调拨了一下开关,又打开后面的电池盖,外表似乎一切都是好的。我把它装进衣兜,这台将近四十年的老物件虽已不能发出声响,但却勾起了我的回忆。
永宁山的独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相似的存在。它是国内罕见的民国县政府石寨旧址,也是刘志丹掀起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出发地,还是陕甘边红色革命的重要堡垒。它见证了陕甘边红色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穿过夏炙热的目光,淋浴骤急的夏雨,绿叶已开始憔悴,从那依然浓密的叶间,竟飘落了几点淡淡的黄,便知那柔柔的阳光已不再属于夏季了。日子在树叶间一页页翻过,由绿到黄,不经意间,秋天已悄然而至。褪去了夏的酷热和沉闷,秋突然清爽了起来。
“上学不背粮,书包不装菜”,这曾是我少年求学时最大的梦想。直到现在,每当我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把原因归结于学生时代,总认为那是被少年求学时背粮带菜给压的,所以我才没能长高。尽管这没有科学依据,但我却一直这样认为,而且深深地刻进了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