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宝鸡市政协委员的建言之声
李元祥:提升防汛应急能力 为城市安全再“加码”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是增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备受群众关注。2024年由于持续强降雨,宝鸡部分县区发生汛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
宝鸡市渭滨区政协主席李元祥建议:要强化防汛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应急排涝物资储备库,修建小型排涝站点;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发挥辖区群众、民兵、大中型企业等资源,防汛期间加强片区网格化管理,确保应急工作人员全员在岗在位。要整体提升防汛“软硬件”设施,做好风险隐患整治,加强河道综合整治,疏通城市雨污管网清淤,拆除影响行洪安全的建筑物;建立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发挥“哨兵”作用,实现洪峰超前监测,地质灾害靶向预警。要提高地下空间防范能力,将防雨水倒灌措施纳入工程设计方案、工程质量验收,提高设防标准,确保地下空间安全。要建立全社会防汛安全体系,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用于防洪设施修建、河道清淤加固、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培训等。要提升防洪规划标准,及时修订防洪排涝规划,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制作洪涝灾害应对短视频、防汛减灾宣传片,提高群众防汛意识和自救能力。
边剑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要走四条“新路子”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引领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千阳县政协主席边剑锋建议:要在做强产业上下功夫,坚持规模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品牌化发展。要在做活机制上求突破,坚持“模式”多样化,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我壮大”“自我增收”的造血新系统;坚持“主体”多样化,建成一批带动作用突出、产业功能互补、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化经营主体;坚持“服务”多样化,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优化“全链条”服务能力。要在做足政策上出实招,完善财政补贴政策,落实金融信贷政策,出台人才发展政策,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要在做好管理上见成效,优化监管体系,细化分配制度,强化考核激励,走出一条产业发展有后劲、群众增收有保障、集体经济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之路。
梁治军:以“全域旅游”为引擎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千万工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千万工程’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乡村,而美丽乡村又是全域旅游的基本要素,要把两者贯通思考,以全域旅游引领‘千万工程’,以‘千万工程’助推全域旅游。”陇县政协主席梁治军建议:要把全域旅游的理念融入“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坚持高点谋划,站在全域旅游的视野,大胆借鉴外地乡村旅游经验,制定“千万工程”长远规划和阶段目标。要把全域旅游的标准落实到“千万工程”项目实施上,增强设施的人性化、舒适度,大胆运用智慧手段,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提升设施的使用功能、体验效果。要把全域旅游的意识运用到“千万工程”的运维管理中去,加强农民群众文明意识、经营理念、服务本领的培训力度,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把“千万工程”设施与旅游增收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发挥效用。
张厂育: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党和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乎区域均衡发展、关乎内外双循环、关乎共建‘一带一路’等,将出现诸多新前景、新趋势。顺应发展大势,捕捉发展机遇,应当作为宝鸡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宝鸡市政协委员、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厂育说。
张厂育建议:要加大优质项目储备,聚焦传统产业升级,谋划一批铸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和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充实优化项目储备库,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要发挥工业底蕴优势,构建市域内部循环,充分发挥工业重点产业链,探索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与自身比较优势相适配、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要紧随国家发展大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宝鸡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名城,应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更多优才惠企政策,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吸引高精尖企业入驻。
王晓敏: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生命线,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顽症和难题,务求实效。
宝鸡市政协委员、宝鸡文理学院教授王晓敏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走出认识误区,对照检查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改革是否真正取得实效,只有聚焦突出问题,才能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方向。要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校际、群体等差距,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治本之策在于取消重点学校设置,而不是靠支教等治标之策。在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重要支撑,要优化布局,打造优质职教品牌,发挥全市制造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真正形成匹配产业结构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破解民办教育发展困局,终结基础教育公办民营模式,以便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改变不切实际的准入条件要求,扶持小微民办培训机构走出“公司化”和运转难等生存困境,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吕怀理:重大技术攻关,让有能力的民企“牵头”很重要
如何利用好政策举措带来的新机遇?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如何与国家战略目标“同频共振”,产生共鸣,与地方产业实现携手共进?是当下民营企业经济体所面临的难题。
宝鸡市政协委员、宝鸡德有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怀理建议:要大胆布局,主动融入,构建“政府敢搭台、民企敢上台”的新局面,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上大胆布局。要破除壁垒,攻坚克难,出台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的政策措施,协同企业一起破除壁垒、攻坚克难,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话语权。要发挥优势、产学研联合,达到借力使力不费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运行的双赢局面,真正把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拘一格加强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推动科技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要积极引导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刘楠 田力 杜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