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政协十六届六次会议大会发言侧记
□ 记者 许鹏
春风浩荡,万物勃发。4月21日,榆林市榆阳区政协十六届六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6名委员围绕幼儿托育、社区养老等民生热点和设施农业、中药材产业、电商发展等发展大事,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凝聚发展合力。
幼儿托育服务关乎民生福祉,牵动着千万家庭。近年来,榆阳区以“幼有所育”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全面推进1-3岁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建成托育机构84家,拥有托位4643个,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7个。
“全区幼儿托育服务仍面临托位分布不均、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监管亟需完善等问题。”为此,叶潇委员建议,加大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力度,将托育服务纳入民生工程,设立托育服务专项发展资金,提高托育机构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区内职业院校建立托育服务人员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还要在区级层面建立托育服务综合监管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一老一小”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田爱爱委员认为,社区养老承担着为众多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的重要功能,理应被重视。
“目前,全区社区养老存在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专业从业人员短缺等问题。”田爱爱表示,截至目前,榆阳区现有日间照料中心78所,主要功能仍然以满足老年人基本餐饮需求和日常休息娱乐为主,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关键领域的服务供给相对匮乏,缺乏个性化服务。
田爱爱建议,着力丰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在有条件的场所设立并用好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心理咨询室等;鼓励社区与医疗机构、文化机构以及法律机构等开展合作,拓展服务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依托专业院校、培训机构,订单式培养社区养老服务护理人员;鼓励退休医护专业人才到社区进行技术指导或开展志愿服务,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榆阳区着力打造以千亿级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已形成种类齐全、品种多样的产业格局。刘锦飞委员认为,发展设施农业对提升全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最便捷最稳妥可行的措施之一,加快产业发展,要吸引更多农户参与进来。”针对加工企业数量较少、产品档次低、名牌产品少等问题,刘锦飞建议,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和鼓励更多农户投入到设施蔬菜发展中来,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强化品质、提高安全意识,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定力度,实施标准化生产、流通,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中药材种植既有药用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培育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是近年来榆阳区加快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仍存在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种植户融资难、政策支持措施滞后等问题。
杨楠委员认为,要实现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一定要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综合发展模式;组织相关专家、技术能手对种植户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头雁”示范引领作用和区级技术服务单位指导作用,培养一支中药材种植养殖中坚力量。杨楠建议,金融机构要为种植企业和大户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降低融资成本,相关部门要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提升榆阳中草药的品牌化价值。
电商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也为许多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无限可能。近年来,榆阳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榆林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该公司总经理申雅君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小微企业生产的农特产品缺乏规范的生产标准和流通标准,存在市场认可度不够、产品规格参差不齐等现象;小微企业不具备自我构建冷链物流和仓储的实力,普遍存在物流、仓储等运营成本过高的现象;缺乏专业的电商运营人员,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
申雅君建议,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文艺工作者将网货产品与榆阳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结合起来进行创作,讲好品牌背后的故事,帮助企业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对小微企业通过电商销售的农产品给予物流补贴,降低物流成本,助力更多榆阳好产品走出去。同时,着力打造榆阳品牌IP,加大电商人才、直播人才引进奖励力度,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自媒体已成为赋能区域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在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强区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自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榆阳区互联网协会党支部书记慕明星委员认为,推动自媒体与多领域融合发展,既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助力榆阳区实现产业升级、文化赋能的重要抓手。
慕明星建议,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榆阳区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特色和优势,为自媒体行业定制创作指南;鼓励平台之间开展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自媒体人围绕非遗文化、民俗体验、地名文化、榆阳好产品等主题积极创作,推出更多优质作品。“当然,还要着力推动构建自媒体信用评价系统,增强自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对自媒体从业者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