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zyw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我省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省发改、财政、环保、住建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的路、水、电、厕都发生了新变化,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观,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得到积极探索,取得了成效。
一、主要问题
从全省情况来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存在不均衡问题。城郊结合部的村庄、特色小镇建成区和自然经济条件好、靠近旅游景区的乡村,工作进展快、效果好。偏远地区受自然条件制约,相对落后。从整体工作进展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仍处打造样板、典型示范阶段,后期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1.村庄规划滞后。我省农村共有行政村17962个,多数村尚未制定村庄规划,从调研情况看,有的村庄建设规划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因素,村庄特色体现的不够鲜明,示范创建“亮度”不够。尤其是整村搬迁的新农村社区,缺少农村地域特色。
2.工作合力不够。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主要涉及发改、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等16个部门。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基本上都是各自下达,多个部门“多头、多线、多项”分别行动,工作分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缺少专项政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方方面面,所需建设资金投入巨大。目前,中、省层面没有配套的专项资金投入政策,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有限,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省级16个分管部门都在做相关具体工作,但没有具体的与行动方案相配套的专项政策支持。
4.投入资金不足。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份,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投入资金差距很大。市县两级财政普遍压力大,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少,也未能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从实际情况看,农村正处前几年试点建设投入的还债期,建设资金缺口加大;重点项目少,落地运行难;垃圾、污水处理管线设备投入多,处理量少,运营困难。如华阴孟塬镇的污水处理站、马村垃圾中转站投入费用巨大;阎良区老寨村污水处理站,农户污水入网少,持续运营资金困难。
5.示范效应不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三年任务和具体要求,各地都在打造示范村、重点村,但未能把示范村的做法、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研究并加以推广。如渭南华州区计划打造65个重点村,占村庄总数的48%,数量多、规模大,其示范效应值得研究。应该肯定,当前普遍存在“点上示范、面上推广”做的不够的问题,未能真正发挥示范效应。
二、建议
1.应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坚持规划先行,将村庄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结合起来,重点对村庄的人口容量、设施布局、产业项目、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谋划,采用“多规合一”的编制方法,凸显农村项目化、专业化、多元化的“三化”模式,切实提高规划的基础性、长远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发挥规划引领村庄建设的重要作用。
2.应坚持政策配套,资金保障。农村的排污管线、垃圾清理、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平时的运行、管理、维护,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来配套支持。建议出台配套资金支持政策,用足用活现有支农惠农政策。重点探索村统筹涉农资金整合捆绑、专款专用,以发挥资金最大效益,长效常态推进各项工作。加大省级财政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财政供给结构,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奖补力度,拓展市县统筹空间。引导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探索省市财政+社会资金+群众自筹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拓宽投入渠道,破解资金瓶颈,解决资金缺口,确保各类建设项目协调推进。
3.应坚持抓住关键,重点治理。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以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发展水平等因素,以民为本、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切实自主地选择治理技术和模式。推广渭南、商洛等地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就地化、分散化、小型化、无害化处理的典型经验。针对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实现整体推进。
4.应坚持整合职能,示范推动。政府16个部门分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责任分散,实际工作成效不够明显。建议结合我省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机制,强化工作统筹,夯实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确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形成合力。在政府指导引领下,着力发挥示范县、重点县的示范带动效应,结合关中、陕北、陕南自然地域特点,总结推广当地的先进典型经验。特别是在改善村庄环境、卫生保洁、改水改厕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
5.应坚持落实项目,市场运作。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方案还有两年时间,进一步落实具体的年度实施计划至关重要。各级应在引入市场运营机制、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可持续运营管理上多下功夫,因地制宜,科学制定配套政策和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以项目推进工作。同时,应注重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奔小康。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