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zyw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各地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效较为明显,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面临的突出问题
1.生活污染严重。约有10%的村庄存在严重污染或比较严重污染问题。有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有的垃圾围村、围路、围河成了常态;多数村庄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有的集中居住点缺乏适宜的污水治理设施。农村普遍存在缺乏污水处理设备维护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相关设施管理不到位,运行效率低或水质不达标。
2.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面临现实困境。有的居民自觉分类意识不强,相关组织也缺乏积极引导;垃圾分类治理主体虚位,缺乏明确权责;监督体系政府主导过多,缺乏公众参与;奖惩机制落实不到位,缺乏激励约束。相关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接底气”的具体规范。
3.农业生产污染严重。有的由于农药、化肥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村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有的村庄存在散养家畜家禽现象;个别村庄还存在人畜不分离的现象;有的村庄存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
4.环保宣传和教育力度仍需提升。当前我省农村环保宣传覆盖率有所提升,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但仍然难以达到全面覆盖、可持续;受访农民对于环保宣传教育满意度还不够高。
5.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仍待完善。村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其中,污水处理工程、雨污分流改造、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仍存在明显短板。污水处理设施的水平不高,且有不少处于闲置或排放不达标状态;污水收集管线覆盖面不足。
6.人居环境保护与治理可持续性较差。一些乡村环境的整治,如垃圾集中处理、污水治理等建设项目,往往存在村民参与程度不够、村民投入积极性不高、村集体缺乏经济实力、政府长期投入有限等问题。
二、建议
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宣传内容要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将土壤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乡村环境整治等体现农村环保特色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内容作为重点。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可通过文艺会演、村级广播、网络微信和电视媒体等多样化手段进行宣传,使“生态美,生活才美”的理念深入民心。
2.构建生活垃圾正确分类投放公共治理机制。探索实施生活垃圾的溯源追踪管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投放措施,优化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处理的公众监督体系,探索生活垃圾正确分类投放的奖励惩罚机制,建立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处理的权力责任清单以及强化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处理的法律制度保障。
3.构建多元共治的参与机制。政府顶层推进:通过专家咨询、部门协商、公众听证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体讨论,制订农村环境治理方案,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企业互动协同:可采取投资奖励、项目补助、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发动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可通过项目资助、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4.强化农村环境治理法治约束和保障。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基于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构筑一套完善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将降污减排、环保实绩考核、生态补偿和环境税等纳入环境法律规范范畴。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将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纳入“村规民约”,结合不同村庄的实际,充分发挥农民协商共治的作用,让农村环保与治理成为全体村民共识。
5.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强化机制保障。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在农村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畜禽粪污治理等方面,研发推广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简单适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和工艺。
6.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驱动作用。人居环境治理应由政府主导,但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行为激励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将符合条件的乡村社区环境这种“公共品”转化为可交易的“市场品”。乡村村容整洁和生态宜居既要为本地村民所享用,也要让城市居民来享用。城市居民享用美丽乡村资源,实际上是来乡村休闲、养生和旅游,是付费的市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环境效益就会产生经济效益,当地村民就可转变为第三产业从业者,进而形成改善与维护乡村环境的内在激励和动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