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zyw文化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在省市县(区)政府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通过“教育强县”、“义务教育均衡县”和“双高双普”达标县三大创建,有力推动了我省义务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整体健康提升。目前,全省共有33个教育强县(区),100个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区),91个“双高双普”县(区),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的目标,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一体化作为战略任务来认识和对待。对城乡义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仅停留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来解决,对出现问题的深层因素分析研究不够,谋划改革应对之策不足,特别是在推进机制上,不能做到多部门协调研究解决,致使一些政策难以落实。如全省各区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体音美、心理健康教育及信息技术应用教师缺编),有的区县却没有及时出台本县域内教师队伍编制调整政策,导致编制不能得到精准有效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受城市化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压力影响,“乡村弱、城镇挤”现象仍在发生,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和消除城镇大班额等工作还需要大力推进。
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资金投放集中的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各市县普遍反映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义务教育学校“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和学前教育等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提升所需要的资金经费支持,在财力比较薄弱的山区县,配套资金缺口较大;还有很多县(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县督导评估、“双高双普”评估验收等方面,负债推进,欠帐较多,财政压力很大。
三是优质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二胎政策放开、山区县移民搬迁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省各区县城市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实际需要。同时,优质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比较明显,办学质量佳、综合实力强、社会口碑好的学校占比不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生向城市流出以及“择校热”等问题。
四是队伍建设有差距。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尤其是城市、城区学校临聘教师数量较多,广大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心理健康和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教师严重短缺;广大农村教师和校长的专业能力和师德素养参差不齐,导致落实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和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及核心素养的提升,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
五是信息应用仍很被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对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差距、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有的区县教师和校长缺少对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实践,甚至存在排斥、抵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和一体化发展进程。
六是内涵发展有待提升。有的县(区)对《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理解不到位,对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的“四新四大”(即义务教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要求大实践”、学校课堂教学“新常态大视导”、学校管理“新标准大规范”、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存在操作表面化的现象。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突出优先发展战略,夯实主体责任。进一步突出教育在我省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把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率先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中,并作为首要民生工程来实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进一步夯实县(区)党政领导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考核问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夯实县(区)政府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
2.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提升办学条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内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好各项教育经费。建议加大中、省财政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财力匮乏的贫困县(区)、农村小学教学点条件改善兜底提升经费倾斜、教育扶贫特殊专项经费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经费随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同时,继续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乡教育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施各县(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建设工程。加快学校布点规划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消除大班额。
3.强化教育规划落实,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省、市、县(区)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共享机制,通过整合、联办、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和途径,打破县域内校际、城乡之间的界限,通过政策导向与调控,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自然倾斜与合理流动。继续深化和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学区管理制改革,加快新区学校建设步伐。鼓励各县(区)在省上规定的大原则下,主动创新做法,形成经验。
4.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积极拓展教师补充渠道,采取编制内统招补充录用与编制外统招政府购买岗位服务以及特岗计划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实施好校长选拔聘用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加大推进“校长职级制”“县管校聘”改革试点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对全省各市、县(区)义务教育学校情况进行分层分类,重点加强贫困和经济欠发达县(区)教师队伍的国培和省培支持的力度;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心理健康和信息技术应用教师以及农村偏远山区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力度;各级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及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培训,多措并举,真正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5.树立现代意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各县(区)对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一方面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术、资源和平台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和深度融合的力度,不仅对“三通两平台”充分利用,还应按照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的要求(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全面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力度,缩小信息化在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6.落实“四新四大”,促进内涵发展。把落实“四新四大”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进一步增强现代学校教育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强化艺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强化教育督导,推动实现教育减负增效目标,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