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面发言

关于建设特色小(城)镇助力脱贫大攻坚的建议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9-01-27 15:01 【字体:

台盟陕西省委员会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省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建设特色小(城)镇是实现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有利于为特色产业脱贫搭建平台,为转移就业脱贫拓展空间,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提供载体,有效带动区域性整体脱贫,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实现乡村振兴。我省一半的重点示范镇和三分之二的文化旅游名镇处于贫困地区。“两镇”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887亿元,解决10.86万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移民搬迁安置房880万平方米,解决了10余万户生活困难家庭住房,对脱贫攻坚意义重大。但是在工作推进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规划衔接不够,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当前特色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的关键原因就是重建设、轻规划,没有做到“多规合一”,特别是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规划衔接不够紧密,存在规划打架情况。少数地方还存在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衔接不紧密,缺乏前瞻性、协调性和操作性。

2.产城融合不够,特色产业支撑不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注重楼房建设的“面子”工程,往往忽略了依靠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的“里子”工程,普遍存在产业空心化现象。在发展路径上思维不够开阔,对自身特色产业挖掘不够,追求门类多,造成产业规模小,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

3.基础设施滞后,综合功能发挥不够。特色小(城)镇配套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十分突出,我省大部分特色小镇融资模式单一,“坐、等、要”现象普遍。建设基本依靠政府有限的专项资金和项目支持,市场化运作严重不足,投融资渠道少、投资额低、整体投入较少,造成部分项目建设不到位,后续运营举步维艰。

为此,我们建议:

1.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定位规划,确保高标准建设。从省级层面充分考虑我省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特色,坚持精准定位、规划先行,充分考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同步推进,分门别类编制三大区域特色小(城)镇专项发展规划,与脱贫攻攻坚“三不愁两保障”要求和脱贫成效具体指标相结合,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切实发挥出特色小(城)镇建设助力全省脱贫攻坚的显著作用。各地在建设中要进一步细化建设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等相融合,调整优化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使人口规模和分布、产业结构和布局等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确保当地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立足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准确定位小(城)镇发展方向,走差异化道路,在规划建设中实现“一镇一风格”,实现“嵌入式开发”,尽量保留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的原汁原味,留住乡愁、留住历史,让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美好生活就在身边。

2.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可持续发展。产业是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根本,也是城镇建设的有力支撑,必须把产业兴旺作为发展目标。省上要设立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参照脱贫攻坚帮扶做法,建立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帮扶机制,落实对口帮扶省级部门,“一对一”进行产业精准帮扶,在产业布局、项目谋划、产业环境培育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要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产业、自然、人文、民俗等独特优势,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延长产业链条,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集中,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发挥贫困户的能动作用,让特色产业成为当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确保高质量运转。省级层面要积极研究制定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整合优化要素资源,在土地、财政、投融资、项目建设、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特色小(城)镇建设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小(城)镇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股权众筹、PPP等融资途径,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要结合脱贫攻坚的涉农整合资金,在推进“三变改革”中,积极开展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的股份改革,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群众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获得合理、稳定的入股分红收益,并实现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加强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快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和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品质,增强小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吸引外地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能消费。要加大对当地贫困户创业、生产和服务培训力度,鼓励引导本地贫困户共同参与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发挥贫困户主人翁作用,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

【编辑:杨洋】

来源:陕西政协网 编辑:杨洋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