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陕西省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业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分支,是伴随着工业进程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工业文化不仅是工业进步的根本源泉,也是全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的直接动力,制造强国,既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在当前我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传播工业价值观、传播陕西制造中凝结的中国文化美誉度,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培育制造文化战略、实现文化追赶超越目标、落实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要求。
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日益形成的工业文化是加速发展社会文化重要支撑力之一,但与我省文化繁荣崛起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从发展质量看,我省尚未形成能够全面冲击市场的工业文化标杆。文化创意、新业态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效仍然不足。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有竞争力的工业文化知名品牌、陕西文化推动力的设计总量规模,仍有较大不足。
2.从需求看,我省正处于工业文化消费需求升级的新时期,具有高度工业文化属性的高端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既有消费领域的纵向升级,要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工业文化思路,实现市场生产能力的个性化和制造智能化。
为此,建议:
1.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拓宽工业文化发展思路。紧密结合高质量发展战略,始终贯穿“文化”内在本质,要依托陕西丰厚历史资源,挖掘、保护、发展特色传统技艺,实现工业文化发展与陕西历史精髓深度融合。在扎根本土同时,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持续拓宽调整发展路径,积极深化多产业合作,促进工程、软件、大数据等关联产业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协作,构建具有陕西工业文化属性,布局更加合理、门类更加丰富、科技含量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工业文化发展体系,加速形成工业文化产品标杆,打造以工业历史内核为强大内生动力的工业文化“新动能”。
2.围绕工业遗产保护,讲好陕西工业文化故事。陕西的工业发展,对我国工业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工厂车间、机械设备、专用设施以及城市文化融合等工业遗产,承载了工业文化的重要信息,是陕西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见证。要切实做好老工业省份优秀文化基底这张名片,全力讲好陕西文化故事。一是进一步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力度。切实厘清全省工业遗产的家底,尽快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全面建立工业遗产遗存的文物保护评估标准。参照文物保护规范规定,开展针对工业遗产遗存的文物阶梯评估体系研究,效仿文物文化模式展开工业遗产特色发展。二是深入探索工业遗产遗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创新工业遗产重要宣传载体的手段,努力推进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真正讲好陕西工业文化故事。例如,整合利用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产业园区及现代工厂等资源,充分发挥工业遗产“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工业遗产档案资源,通过论坛、讲座、网络视频、展览等形式,宣传陕西精神,传承陕西文化,深化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工匠精神和陕西传统文化的理解,打造以工业遗产为核心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
3.推动工业设计培育,满足工业文化产业消费需求。立足文化发展内涵,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满足文化消费升级的趋势。要坚持推广“设计+”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本地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及品牌产品,率先以设计产业化作为工业文化的外向型支撑。要在深植陕西文化的同时,汲取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我省工业文化底蕴,推动家电家居、服装服饰、文化创意等行业开展订单型工业设计服务,推动文化消费向个性化定制和创新创造转变。树立一批高附加值的全国重点工业文化标杆,形成多样化的工业文化消费供给渠道,全面激发工业文化发展的“新活力”。此外,要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学习“小米”、“大疆”、“华为”等企业“设计+服务+制造”模式,充分利用当前全球制造业和终端消费者对工业设计的市场需求,将工业设计打造成陕西文化“一带一路”桥头堡,加快“走出去”和国际化协作,开拓海外文化市场,全面提升陕西工业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实现陕西工业文化做大做强。
【编辑:李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