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陕西省委员会
近年来,为缓解我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省从改善营商环境、加大财税支持、提高金融服务、加强行业指引等方面,密集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全省小微企业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但是在经济新常态、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
1.企业抵押物不足,银行贷款难。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主要是土地、房屋等易变现的实物资产,而小微企业一般资产较少,特别是一些科技型企业其拥有的多为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无法满足银行信贷要求。
2.受“过桥”费用等因素影响,导致融资贵。通过调研,我省大部分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为12%-15%,处于较高水平。其中:银行利息、担保及评估费用等必要费用约占总融资成本的55%;由于银行执行“借新还旧”政策,企业还款资金不足而产生的“过桥”费用支出达到总融资成本的45%左右。
3.担保行业整体实力不强,担保增信作用未充分发挥。我省担保行业整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担保实力不强。第一,我省169户担保机构中有102家为民营担保公司,但由于其信用和代偿能力不足等原因,银行机构基本不与其合作,仅有6家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第二,我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起步晚,推进慢。截至8月底,仅有安康、榆林、延安三个地市担保公司完成增资目标。第三,全省“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模式推进困难。秦农银行、长安银行和西安银行等省内地方银行机构参与银担风险分担机制的积极性不高,未有效发挥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引领作用。
4.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目前,小微企业的征信数据无法在银行之间、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交互使用,有关工商、税务、会计、经营等政府监管信息也未能有效整合共享,小微企业财务和经营信息难以核实。这使得小微企业在申贷时,银行和担保公司都要企业提供相关资料,重复开展尽职调查,这不仅大大延长了信贷审核周期,增加了审批难度,而且也加大了企业负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为有效缓解我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议如下:
1.设立陕西省小微企业创业融资基金。由省市财政共同出资,引入金融机构配套出资,共同设立小微企业创业融资基金。基金初期规模10亿元,其中省市财政出资8亿元(各市、区按照融资需求大小分别出资5000万元—1亿元不等,剩余部分由省财政补足),金融机构出资2亿元,以基金为增信手段,按照1∶10放大倍数,撬动省内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创新贷款”100亿元,支持省内传统产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单户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元,实行“无抵押、无担保、低利率”,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最长不超过2年,并由基金进行风险分担,引导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2.加快推进全省政府性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政府性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公司对小微企业的增信功能。一是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补充省再担保公司资本金,构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再担保公司、政府性担保机构为一体的担保体系,做大做强我省政策性担保业务。二是推进政银担合作机制。建议省政府督促秦农银行、长安银行、西安银行等地方银行,加快加入“4321”政银担合作机制,切实履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职能。
3.有效落实小微企业信贷政策。落实无还本续贷等信贷政策。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简化审贷流程,拓宽无还本续贷政策适用面,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最大限度降低转贷成本,为更多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4.搭建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由省金融办主导,各有关政府等职能部门参与,整合小微企业工商、房屋土地、税收、社保、环保、质检及政府补贴等信息,搭建全省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打通银企信息通道,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政府监管、银行和担保机构审贷提供便利。
【编辑:李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