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陕西省委员会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首位。二是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四是政策措施保障有力。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涉农企业数量少,同类企业多,品牌建设、宣传营销滞后。我省作为传统农业省份,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发展效率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转化效率不高,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品牌,支撑和带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不强。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比值为1.8∶1,低于全国平均值2.2∶1;我省目前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3家,数量位居全国中下游,不仅远远落后于传统农业大省山东省(85家)、四川省(58家)、甚至低于内蒙(35家)。同时,我省农业企业以加工类企业为主,同类企业多、同质品牌多、粗放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名牌产品少。我省著名涉农企业商标大部分仅在省内或者西北地区有影响力,尚无如泸州老窖、草原兴发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2.产业融合发展缓慢、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我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产业等还处于培育阶段,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多数农业园区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能充分发挥农业园区应有的“接二连三”作用,加之农业园区无法享受粮食直补等政策,经营效益普遍低下。
3.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缓慢。一是贫困地区群众缺乏对产业化扶贫的理解。广大农民群众对“产业化”没有精准认识,大部分农户仍采用传统种植模式,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市场价格不稳定,不利于产业化扶贫的进一步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能力弱。贫困地区政府和金融机构扶持力度有限,涉农企业相对于其他地区,往往受于资金和人才,发展缓慢,影响了“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开展。
建议:
1.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部分山区县推行特色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二是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支持农业品牌建设。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类重点扶持,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以企业带动农业;对省级龙头企业,采取择优培养、重点推荐的方式,扩充我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同时出台有关政策,推动一批农业中小企业做精做专。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核心,整合省内其他农业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陕西省农业科技资源联盟,制定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移管理相关办法,推动农业科研人才走向企业、走向市场,促进我省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2.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实现农业市场化。一是着力推进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发挥农业产业辐射面大、范围广的特点,以脱贫攻坚和乡村工作为抓手,补齐我省农业发展短板。二是提升针对农村项目及涉农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我省部分县区金融网点较少,各县农商银行不足以支持涉农企业资金需求,要大力推进国有银行在贫困地区设点,以金融带动涉农企业发展。三是以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制定“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
3.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一是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在贫困地区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家庭农场、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兴业态,实施以奖代补;针对不同地区,制定落实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二是因地制宜抓产业建设。各地应根据自身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产业脱贫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三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关部门应根据我省实际,针对我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联合多部门制定地方性生产标准,支持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提高企业标准,开发高端产品生产线,引导大型企业针对中小企业开展股权置换、兼并、技术指导等带动作用,在我省贫困地区培育一批大企业,带动一批小企业,辐射一批合作社。真正做到城乡协同发展、共同富裕。
【编辑:李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