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作画”打造大西北经济发展新高地
——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调研组就“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情况调研综述
八百里秦川经过千年浸润,历史悠久,古韵深厚。如今这片被誉为秦岭腹地最肥沃的所在,正春潮涌动。西安与咸阳两地结合部8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跨西安咸阳两地的“西咸新区”一经出现就被赋予崭新历史使命,他所带动的西咸一体化进程,支撑大西安,带动大关中,或将成为辽阔西北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地。
4月23日到27日,由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单位以及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研究室等部委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分别考察了西咸新区五个新城的发展建设以及生态文化保护情况。在2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调研组意见反馈会上,陈宗兴说,西咸新区开发建设以来,坚持“三化”并举、城乡融合共荣、人与自然和谐、科教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注重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在城市发展理念、产业发展形态、社会管理模式、城市综合功能、历史文化保护和科技资源统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积累了有益经验,应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理念,深入论证不断调整完善。
陈宗兴强调,西咸新区的发展建设,要纳入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要从建设国家级试验区的高度,衔接好现有的高层次区域和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地制定西咸新区规划;要把大西安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与促进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使其成为西咸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文化保护新思路,要坚持从规划建设开始就注重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传承,以传承显特色,提升城市历史文化潜在的价值,更好地推动西咸新区的发展建设。
创新模式为“城市病”破题
高效的交通四通八达,优美的田园风光点缀其间。工作时在高楼大厦间利用高科技创造价值和财富,下班后从容地从“城市”回归“乡村”,和家人其乐融融地享受大自然的绿地和蓝天。这种城在村中、村在城中的城乡共融场景并不是一个梦,这是西咸新区着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美丽图景。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凌厉。各地盲目追求‘国际化’‘规模化’‘特大’城市的建设目标,使得‘摊大饼’式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此前受邀对西咸新区的规划进行了最初的论证,再次跟随调研组而来,她提出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的危害在调研组已成共识。
数据表明,未来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这意味着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还有很大空间。陈文玲对此十分担忧,“这种粗放的、外延的、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下,以探索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己任的“西咸新区”的出现破具深意,值得期待。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在调研中,一直把地图带在身边,每到一地会认真在地图上找到相应位置。他说,作为西北的门户和经济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的陕西,在整个大西北占据重要地位,低成本推动城市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必定要通过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增量扩容、能级提升、辐射拓展,不断增加内生动力。这需要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看陕西,以更开放的心态看西咸新区。
在中国当前区域发展战略中,西北地区在经过多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更为迫切地需要一个带动整个地区发展的“经济引擎”和“战略高地”。去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恰是对这种发展需要的回应,西咸新区则被认为是实现发展规划的路径和关键。
正是基于对大西北发展的共识,由农工党中央和于小文委员等在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分别提出的“关于将西咸新区设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建议”,引起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将其确定为今年重点调研督办的5件提案之一。经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组织,由阵容庞大的委员、承办单位和专家团队组成的调研组因此得以成行。
科学规划为“一体化”除障
在高空鸟瞰西咸新区,泾河、渭河、沣河、涝河穿流而过,地形平稳宽阔,农田村庄星罗棋布。这片尚未被高度工业化侵蚀的区域,纯净地如同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相比其他国家已经批复的新区,西咸新区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具有自身区位优势。”经过对比和研究,刘志忠委员用红笔重点标注出了规划图上西咸新区所在的882平方公里土地。他说:“你看,值得庆幸的是这片西北地区最好的平原地带,现在还是一张‘白纸’,相比其他新区的拆旧建新,白纸作画可以绘出更美丽的景色。”
按照现有规划,西咸新区882平方公里土地分属西安和咸阳。倘若两地分别向外发展、各自为战,只会让“大饼”摊得更大。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总规划师李肇娥谈起规划初衷时,与刘志忠不谋而合。西咸新区完全可以利用两地中间地带的开阔空间和特有自然条件,按照新的发展方式进行规划和布局建设,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再开发和承载国际大都市的更高发展要求。
针对当前部分地区还主要做着“土地”文章,不惜改变土地原有用途,进行商业开发的现状,孙晓华委员对这片土地的潜在力量欣喜不已,他提出,这是西咸新区无形中最大的财富,要吸取其他新区开发的教训,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有的要坚决禁止开发,有的可适度开发,有的则重点开发,对不同地段进行严格论证科学规划。
不同于其他新区在同一个行政区划内,西咸新区地跨西安咸阳两地,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委员和专家们关心的问题。来自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的杭觉对记者表示,“要解决问题就要清晰定位好西咸新区分别与西安和咸阳的关系,更要理顺他们之间的行政管理体制,减少磨合成本,既要调动两地参与西咸新区建设的积极性,又能突出各自的重点和特色,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同样是对三者关系的思考,迟福林委员的角度在三地各自的规划上。“西安和咸阳本身已经有自己的城市发展总规划,西咸新区的规划首先要对现有的规划进行对接,再共同调整完善。并通过地方立法等方式来实现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不合理地、频繁地调整规划的情况。”迟福林还建议对规划的实施,要分步分阶段进行,还要充分考虑市场规律。
保护中开发为特色发展添实力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目前已设立的4个国家级新区,他们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又各具特色。要实现差异化发展,西咸新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咸新区内周、秦、汉三个朝代大遗址密集,且历史文化价值巨大,如此大遗址密集分布、保护完整并位于城市近郊的人类文化遗产富集区域,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也使得西咸新区的建设发展不得不慎之又慎。
“历史文化无疑是西咸新区最具唯一性的特色,中国古代文化主要集中在关中天水一带,留下的印记就是汉唐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继续向前走的动力。”文化部原副部长出身的赵维绥委员对西咸新区的特色一语中的,引起共鸣。
此前,陕西省在文物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高敬德委员来自香港,并将自己的项目放在了西咸新区,但对于文化生态的保护丝毫“不含糊”。他建议,西咸新区一定要坚持从规划建设开始就注重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破坏性开发、然后再复建重建”的情况。
文化重在积累,贵在创新。此前还没有一个新区以“历史文化”作为标签的。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也是西咸新区正在思考的问题。委员们开出的“方子”是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传承,以传承显特色,逐步提升城市历史文化潜在价值。
“西咸新区内有这么多的文物古迹,在整个招商引资中也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着重体现生态地区环保先行的战略。”中国生态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祝光耀说。
5天时间,从图纸到工地,从大明宫到生态湿地,从企业到学校……西咸新区“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格局,虽尚在建设发展之中,其意图寻路中国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拳拳之心,点滴之处无所不在。
【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