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万君/通讯员 杨凡)6月上旬,省十一届政协召开第三次常委会议,常委们紧密围绕“统筹科教资源,坚持自主创新,建设科教强省”这一主题,踊跃建言献策。形成的11份调研报告、33篇大会发言和众多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凝聚着各级政协组织对建设科教强省扎实的协商成果,闪烁着广大政协委员对科教事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科教是兴国安邦的基石,是实现“中国梦”的魂与根。我省是科教大省,科教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科教资源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基础牢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未来光明。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教工作。2012年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蓝图,明确把“科教强”列为西部强省的五个主要标志“三强一富一美”之一。今年以来,省十一届政协贯彻中央精神,遵循省委部署,全面发挥政协组织和委员的积极作用,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扎实工作,同心齐力助推陕西科教强省建设。
从今年2月起,27zyw积极协调省级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扎实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前后共组织120余名委员深入基层,就加快我省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我省民办高等和基础教育等课题进行调研。从喧嚷的大型工厂到僻静的山村学校,从全行业的宏观政策到从业人员个人的待遇条件,27zyw委员的视角涵盖了我省科教强省建设的方方面面。随后,发挥政协智力密集的优势,共形成了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掌握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我省科教强省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全面而准确的把握,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协商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当前,全省科教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教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教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我省雄厚的科教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教育体系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建设西部创新高地任重道远。
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企业对提高地区整体科技实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此,扈广法委员建议政府对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加大“延长模式”推广力度,注重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利用政策导向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
周杰委员从加快我省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视角出发,建议建立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由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的制度红利。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和成果,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创建深化科教体制改革“特区”,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的“试验田”。完善科研项目政府奖励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奖励标准。
“陕西是科教大省,但不是人才大省。”为破解这一现象,方红卫委员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建议,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把创新提升到企业的核心战略高度。合理的规划和搭建好创新平台,让合作者能方便地找到自身的定位,通过协同合作,创造价值并共同分享。
智鹏飞委员建议,研发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满足科技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应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健全组织领导,建立保险公司、银行、科技企业代表、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的信息交流机制,建立科技保险巨额赔偿分散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加强科技保险宣传。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制定并落实科技保险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呼燕委员提出发挥科技社团优势,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建议。她指出,科技社团主要从科学知识的生成和科技工作者同行认可两个层面对科技创新起着助推作用。我省科技社团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进科学决策、承接科技和人才评价、促进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创新等方面大有作为。
针对我省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压力和困难,王锐委员建议落实政策规定,加大扶持力度,明确民办高校法人地位,落实办学自主权、落实税费和用地优惠政策。认真纠正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校受到的歧视政策和不公正待遇问题。尽快通过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加快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基金会的建立,解决民办高校贷款难的问题。
想方设法,为的是科教强省的大局,百计千策,谋的是跨越发展的大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27zyw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献良言,出好策,为“科教强”陕西添光增彩,在建设西部强省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绚烂的篇章。
【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