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扶贫故事——叶家园沟的那片天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7-06-08 05:49 【字体:

题记:扶贫工作要求,我作为政协机关的驻村工作队员到叶家园沟下乡搞精准脱贫工作。脚一踏地,熟悉场景,像梦幻一般,激动的人热泪盈眶。看着乡亲浇园种菜、上山劳作、喂鸡打狗。顿时想起了勤劳憨厚的父亲,当年父亲也是起早贪黑在这些土林林里捡钱供书,甚是辛苦,父亲的劳苦换取了一家人生活的改善。现在工作了,再次踏入这里的黄土地,很有感触,想写成此文,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顿时,翻一翻,看一看,来回望来路,增添力量,向好而生,这样做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之一:叶家园沟的四月天

初春山间的嫩苦菜吃过去,就可以摘的吃槐花了,槐花过了,枣花开的正好。米色的小花,如果你不细心发现,就会只看见一片绿叶,点点枣花都遮在翠叶底下乘凉了。唯独花香不是很安分,把周围的空气袭染出丝丝甜味,刺激着鼻腔的每个嗅觉神经。四月的小山村变得有色有香了,那些漫山遍野的枣花吸引了外来的养蜂人,在村里安营扎寨,需耐心等一段时间,蜜蜂忙碌一阵子过后,就能吃到鲜美的枣花蜜了。

早晨,天空还滴淋着几滴小雨,尽管是星期天,我们还是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驱车出发了,八点钟的样子,就到了离县城30余公里外的叶家园沟村。打开车门,整个人一下子跌落到一片静谧和安详的所在,柔和的阳光,清爽的空气,使我连打了几个抖擞,爽身,爽心。这时山村像沉睡一夜后刚睁开眼的妩媚少女,静坐在化妆台前,不声不响地梳洗打扮。

这里是黄土高原的一个村落,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大凡住人的地方都有水。有水就有草木,有菜地,有家园,也有了人的生活。正是这些水泉冒出的一盆盆莲花似的甘冽清水,浇灌和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无数村庄。早先这里乡民们背山傍溪而居,沿着黄土崖开挖土窑洞,现在还保留着那些高低错落古味十足的石壳面土窑洞,这里是吴堡县岔上镇的叶家园沟村,生活着400余口人。

本次精准扶贫工作成了省市县的最大政治任务,力度也强,省市县都有干部驻村,这个村里除了本地队干外,还有镇里的干部、有县里的干部和省城里的包抓干部,就差一级中央层面的了,这些人都围绕脱贫攻坚而开展工作,一切都为精准脱贫。

眼前的那山、那水、那人,乡土、乡容、乡亲,勾起了我对农村生活的内心深处的回味,在陕北的任何一个村落,都没有陌生感,是从这些泥疙瘩里泡大的,本能地对这片土地充满无限爱恋,很快对这个村子产生了感情,真是一见面就爱上了,而且是那样痴心。

村里老人回忆,本村更换了四个名字,起初叫佘家塬沟,再而叫石家塬沟,再而叫(上草下也)家塬沟,现在定名为叶家园。这个“叶”字读古音(she)老人们说这个名字和村里的柳树多有关,在过去春夏之际,整个村子被柳叶遮盖,取“叶”字有开支散叶之意,寓子孙兴旺。

值得一提的是,乡亲们还记着一首描写自己村景的诗,作者是一名六七十年代的包村干部,叫杨茂春。这首小诗是这样的:

叶家园沟是宝沟,

十里土沟没石头。

七条支渠通大沟,

廿个清泉水常留。

背沟打坝把沟填,

起水眼跟前有个养鱼池(chei)。

……

后面还有内容,可惜访问的老人门都记不全了,也不好杜撰,有点遗憾。

村内小诗所绘之景,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是一片平阔的坝地,那些欢跳的泉水和清澈的养鱼池早已像这首小诗一样,走入上代人的美好记忆,最终将被遗忘。

现在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明光灿烂,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县际干道——佳吴公路,村里散落的住户,大都被这条佳吴公路串联起来,户户通联,家家方便,窑洞也都成了出面子石窑洞,住着宽敞明亮、舒适自在。

村前沟里,有鱼池,水清发蓝。沟后有全村在那个年代用苦力打造出的大坝,有菜园,有农田,还有芦苇丛。山间微风挑逗,芦身伴风而舞了,左右弄姿,起伏生情,引得水鸟顾盼,红日流连啊。真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人意料的美感了。能在这里生活也是一种缘,能在这里劳动是最大的福。

这里是吴堡的小江南,这里是陕北的小珍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说说这里的乡亲们了。

之二:不向命运低头的任建福

主人公叫任建福,是我联系的一个贫困户,六十七岁,一只眼睛失明,妻子六十四岁,先天聋哑,两人养育了五个子女,三儿两女。农村儿子多就把饥荒拉下了,娶媳妇费钱,娶媳妇熬人。现在更甚,娶一媳妇跌下一世债,还要小子活套,有固定职业或者有手艺,否则就难给娃们成家了。山区农村娶媳妇难早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中国传统给儿子取媳妇是父亲的责任。儿子娶到媳妇就算成家了,女子找下婆家也就安心了,为父母的就算完成了任务,儿女不成家,老人不安心。

任建福的大儿子成家了,小儿子也学了开车,有技术,能挣钱,娶媳妇成家是早晚的事,这两个儿子也算安排妥当了,只是二儿子身上,老人心里不得平正,孩子六岁得了癫痫,跌过两次崖,两次大手术,捡回一条命。

庄户人家,妻哑子病,能过成如今的日月,真是不知道流了多少汗,单是拉扯大五个孩子,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往往把孩子养活大,老人的身体就累垮了,气力也就用完了。

任建福老人实受。早出晚归,勤劳持家,省吃俭用,身上有陕北老农民的所有优点。节省下的钱把家里的地方修建的齐齐整整。上下两个院落,上院为老人们修建的六孔石头面子接口土窑洞,任建福家分了两孔,在政府的帮助下砖套了一孔,院落上有围墙;下院子盖起来四间平房,侧面还修建了洗澡堂子,一看就是勤劳之家。

而今和这家人很是熟悉了。

回想起第一次见老人场景,中午时分,老人带着草帽,虽帽檐有点残破,但整个人显得骨朗,衣服被汗水浸的有些纹路,像是漂浮的云,又似勾勒的图,老人肩膀上挎着一个大水壶,能装很多水,一看老人很晚才能回家,中午晒着走,晚上饿着回。

没有拉话,本能地从老人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是那种老实巴交的人,这类型人,我嗅味道也能嗅出来,而且判断不会出错。

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的缘分,在握手的那一刻就结在了一起,一群捣蛋的山羊打断了我们的寒暄,他要忙着放羊,我要赶着入户,照相、填表、签字、按手印,还有要算收入,表格内容多,也麻烦,趁着中午时分乡亲们歇凉凉,这些工作好弄。

多次接触后,验证了自己的感觉,他确实和父亲的为人相似,他们都是勤劳的,还有一颗改变命运不向苦难屈服的心。父亲说过,老牛力尽刀尖死,人活着就要劳动,什么时候眼睛闭住了,就放下了。任建福老人也是这样说,生活要靠自己,要扑凿了,不能死趟下。共产党帮你,也要自己做个身身,共产党给你弥补个袖袖。老人的话中含着生存的哲学,听来意味深沉!

我多次到他家看一看,老人闲时拉拉话,从来没有听见老人诉苦,没有说自己有多穷,没有给我提一点点要求。只是淡淡的说:各人的日子,靠各人了,还能抛挖了,就自己抛挖。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见过了太多的胡搅蛮缠,有人让包户的干部交电话费;有的让买酒;有的过年送了东西,还理直气壮地说,东西给了,今年的钱还没给了!更有甚者日子过得比我们还好,让一个瘦子扶持一个胖子,真是违心、寒心也伤心!在这里,在任建福家里,我感觉到了暖心,他的形象在我心里一下子变得高大、伟岸,他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

老人四季都闲不下来。除了种自家的地,还放养一群山羊,每天中午,村民们歇晌午,老人顶着烈日出发了,一去就到晚上才能回来,羊儿们要吃饱啊。母亲常说猪分分、羊厘厘,喂猪一天攒一分钱,喂羊一天弄一厘钱。喂牲口的辛苦而且薄利,老人还是坚持,通过自己的汗水,换回一家人的开支。去年通过政府5000元的补贴,还修建了羊舍,一切都在改变。

一次,村里散步遇上老人,我顺势就和老人相跟上,我们工作队和他家不远,上下邻居,我们住在下院,他家住在上院,很近的。各自吃过饭,中午时分,他有一个低保的申请表格需要填写,还要写申请书,我就在他家把相关的表格和申请书都弄好,老人很是感谢,让我吃饭,让我吃瓜子,让我吃西瓜,还让我喝酸奶,还给我找出一包家里最好的香烟——蓝白沙。哈哈,多实在,我一个口真不知说谢谢了,还是赶快吃东西了。我的幸福感顿时上升了,我能不幸福吗?

其实我的幸福更多是从他身上看到了农民最可爱的一面——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坚守,对生活的追求和不屈!这样的人,头永远是抬着的,有政府的帮助生活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但也有一些人,头永远低垂的,死猫扶不上树啊。

之三:抬不起头来的薛来存

第二个主人公叫薛来存,不是我的包抓户。一天什么事情也不干,就到村委会转悠。刚入村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很有特点,闲得很,酸的很,穷的很。后来才道是“专业上访户”。

在村里呆多了,就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不生分了,交心了,村里有些的“奇闻趣事”不免滴洒出来,我对薛来存的“家底”了解深了,单身汉,两个儿子,都没成家。

近几年,国家没有少帮扶他,但是政府的钱他没有用到正道上。

薛来存是贫困户,国家给盖了搬迁房,生活还是过得丢绑跌底的。我去过一次他家里,家里脏的堵眼,炕上的一堆黑被褥,好像从炭窑里拉出来的,像一堆死蛇躺在那里,灶房的碗筷瓢盆排的行行满满,脏兮兮的擀面板,尘土覆盖,条条黑道道像是爬满的蚯蚓,胡乱甩在那里,邋遢死人了。

单从他家里的两支好平面柜,可以看出过去他们家也“阔过”。

看看他的样子,活脱脱的阿Q形象,那张松树皮似的脸,多日不洗涮了,渗出了黑油,黑渍渍的,衣服就不能提了,人走到哪里,就像一堆被了遗弃“垃圾”,一到乡政府摆的像个老干部,头一台,嗓门一提:最近怎么没有点救济款啊!你们是怎么弄得!

我们驻村后,从此做他的工作,薛来存乡政府似乎跑的少了,村委会来的多了,村里人总结的好:“两饭三报道”,两饭是家里吃两顿饭;三报道为,早上、中午、晚上到村委会报道。现在吃的低保、吃的救济,一样都不能少。

薛来存又来报道了。没人搭理他,他圪蹴在村委会的门口,抽出一支红盒延安牌香烟,吧嗒吧嗒抽起来,整个人的腰身猫了一个团,到像阿Q临死的时候没有画圆的圈,今天好在没来什么市县领导,他道也就静静的,要是来了领导就对了,就精神了,像个“老干部”一样,哒、哒哒,因为口吃,说话前的一阵发动,就开始那一套说辞:王县长,你说我(e)怎么办,我心头事是,你们把我的个人害的没了,现在我还缺个做饭的。弄得人哭笑不得。

村里人说起,政府年终慰问,给了薛来存五百元慰问金,来存很满意,躺在家里的火炕上抽烟,懒得头都不想抬,把烟头顺势扔在炕上,还不知道,不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炕上的铺盖着火了,五百块钱也烧了。啧啧,干瞪眼!这件事情成了村里的笑话。说起懒名鬼,必说薛来存,说起薛来存,必说火烧慰问金的事情。

听到这样的事情我的心凉了,真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我开始想到中央的扶贫政策了,物质的帮助是好的,精神的扶贫也重要,对于任建福老人,我们给予他物质的帮助,他就能度过难关,把生活过的芝麻开花节节高。对于薛来存我们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不抛弃、不放弃,我想薛来存在不远的将来是会改变的,相信他会拿起工具,走到田间,播种新的生活,这种转变就需要我们的努力。薛来存我们一起努力吧!作者 吴堡政协 王伟

【编辑:值班编辑】

来源:陕西政协网 编辑:值班编辑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