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面发言

关于加大外语人才培养力度的建议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9-01-27 16:37 【字体:

王军哲

改革开往40年来,西安外国语大学扎根三秦大地,秉承“爱国、勤奋、博学、创新”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专业为龙头,以外语教育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为陕西乃至国家培养了十万余名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开放战略做出积极贡献,为陕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必须坚持扩大改革开放。今年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在西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强劲浪潮中,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为陕西改革开放事业服务。

为此,建议:

1.不断扩大高层次外语人才培养规模。外语人才培养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中外文化融合交流、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平台。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潮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外语人才势在必行。

作为西部唯一的外语类高校,西安外国语大学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全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本科外语人才已经稳定规模,每年约招收3900人;硕士每年招收700人,培养质量也获得社会各界认可;然而博士每年仅招收20人左右,还处于亟待发展扩大阶段,供不应求。建议政府加大外语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博士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满足陕西对外开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加强外语专业建设。在多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往来中,语言起到串联参与国和地区沟通与交流的作用,而国际化外语人才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更是功不可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使沿线国家之间人员来往更加频密,各种深度合作日益增多,因而需要大量的精通沿线国家主体语言和相关地区语言的人才。既精通语言、对对象国有一定研究,同时具备国际经贸、法律、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这种国际性外语人才是现在最缺乏的。

处于“一带一路”起点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已经发挥积极作用,在原有18个语种的基础上,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制定了“一带一路”外语专业发展规划,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增加38个语种专业,实现“从西安到罗马,语言一路畅通”的目标。目前,围绕外语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培养,面向国际组织需求,学校建构了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提升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国际视野等核心素养。然而,在新建小语种外语师资引进、专业建设经费、生均经费系数调整等方面,需要政府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

3.加强语言专业规划指导。随着中国跨区域带状经济合作区的建成、陕西出口贸易量不断激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对拥有外语教育背景、掌握多门语言人才需求量的激增。虽然英语等通用语言专业能够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市场对语言本土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学习本土市场语言和文化才能获得进入当地市场的资格,这已成为各界不争的共识。国际市场促使我们必须尽快培养身兼专业知识和“关键语言”的新型人才。在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应尽早出台语言战略规划,从宏观层面布局,建立关键性语种人才的培养、使用、保护机制,是当务之急。

4.支持引导企事业单位“走出去”。学校发挥外语专业独特优势,为陕西的跨区域、跨文化交流合作提供服务,助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2014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支持下,建立中亚学院,面向中亚五国培养来华留学生,目前已经达到1000余人规模,有力地促进了陕西“一带一路”建设。今年,学校还中标国家民政部项目,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0万条地名翻译任务,该项目对外交、军事、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持续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端翻译、决策咨询和志愿者服务。去年,学校向陕西报送了国际舆情类信息57条,其中有26条被陕西省推送到中央;与陕西省外事办公室、省公安厅、省国家安全厅长期合作,为其提供语言咨询;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为奥运会、欧亚论坛峰会、西洽会等重大涉外活动提供语言服务。

在民间交流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建议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支持陕西高校参与“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我省学习资助支持力度;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教育交流,促进陕西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通过开展中外校际交流、合作办学、师生互派等,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引领陕西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格局。

撰稿人职务: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编辑:李娟娟】

来源:陕西政协网 编辑:李娟娟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