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军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要求,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真正把机遇转化为陕西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重要任务,面临着诸多亟待破解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善于发现机遇、主动抢抓机遇、用好各类机遇,更加注重系统谋划和工作创新,更加注重解决全省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更加注重发挥优势弥补短板,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理清思路,直面难题,规范管理,提升效能,更好地发挥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
一、规划引领、政策协同要深刻把握历史机遇的趋势性特点,充分挖掘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潜力,切实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全局性战略研究,形成系统化谋划、精准化施策、清单化管理的政策体系。
(一)加强规划引领。一是抓好“十三五”规划纲要落实。“十三五”规划基本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十三五”中后期要继续抓好规划纲要实施工作。每年安排重点工作要对应规划分解的任务,每年总结成绩时要对应规划分解的年度目标。二是抓紧启动“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开展多角度、多专题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全省“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三是下大力气协调推进多规融合、多规合一,进一步加强规划过程管理、提升规划作用。
(二)加强政策协同。一是构建一套政策框架。制定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指导性文件。二是制定一套指标体系。构建涵盖质量效益、新发展理念、群众主观感受的全省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三是强化政策配套。梳理一批重点产业清单,理清产业发展方向,完善整体产业布局,合力聚焦重点,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不断提升政策有效性、协同性。
(三)加强运行分析。一是动态监测。探索建立全省经济、产业、科技、金融等基本信息清单,形成动态数据库,共享共用。按季度开展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增强预研预判能力。二是智库支撑。联合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智库建设,搞好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理清思路。三是预期引导。完善政策信息发布解读机制,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和异常波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稳定市场预期。
(四)梳理五张清单。业务清单是基础,问题清单是目标,创新举措是关键,项目清单是抓手,政策清单是保障。业务清单:纵向分层次,理清省市县发改委业务职能边界;横向重协调,加强与省级部门协同协作;委内明职责,结合机构改革理清各处室职责清单。问题清单:根据业务职能要求,找准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形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清单。创新举措清单:创新举措破难题、常规工作找漏洞。项目清单:实现三个转变,由被动收集项目向主动策划项目转变,由地市块状上报向处室和地市条块结合、协同策划征集转变,由大水漫灌到精准发力转变;建立2个项目库,一个是省市县协同、项目多维代码(地域、领域、项目主体、规模等)、大数据搜索引擎和动态管理项目库,一个是近期可实施的成熟项目库。政策清单:需求引领政策,政策引导项目,项目助推转型,提升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形成发展改革政策清单。
二、创新思维,明确路径要深刻把握战略机遇的主攻方向,主动对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弥补短板,推进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三个经济”。陕西作为丝路重要节点,亚欧大陆桥重要枢纽,周边八省毗邻。充分发挥我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做大铁路网、织密公路网、优化航空网、做强信息网,构建陆空一体、多式联运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大力发展门户经济,建设“一带一路”五大中心、西安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发展流动经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在陕集聚、优化配置,加快打造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立足科教军工优势,大力推进“三个融合”。央地融合就是要联合中央在陕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与省内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需求有效对接;部省融合就是要深化与国家部委和高等院校共建创新载体、创新试点、创新平台;军民融合就是要依托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领域骨干企业,组建集科研、生产、试验于一体的创新型主体,实现技术、能力、产业双向交流与合作共赢。
(三)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三个转化”。陕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也是我省全力打造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要发挥好这样的优势,着力优产能、深转化、拓链条、促转型。一是科学开发,扩大优质能源供给。二是优化布局,推进电源基地北移。三是深度转化,构建上下游产业一体化模式,加强国际招商,推动中间产品高端化。
(四)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围绕航空航天、石油装备、数控机床、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补齐产业链、加强产业配套,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五)立足文化旅游优势,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陕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抓住国家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机遇,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梳理挖掘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时尚融合,推动文化创意、文化体验、数字传媒、动漫影视等新业态发展。
(六)立足“3+X”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苹果、奶山羊、设施农业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以功能性食品、健康食品、富硒粮油为重点,推动主食产业化,探索小产品大产业模式,加大产品创意、品牌策划等后整理力度,构建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智能农机具企业,支持建设农机设备产业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七)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要素流动越畅通,营商环境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就越凸显。要把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第四场攻坚战,完善全委“3+1”攻坚专项工作组机制,特别是针对民营经济偏弱短板,降低企业成本,创新政府服务,拓展市场空间,破解融资难题,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采取有效举措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八)金融服务补短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强金融服务保障实体经济发展能力,针对研发孵化、中试量产、规模化、产业化等不同阶段,对应发展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创业投资、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等基金链,构建融资担保、投贷联动等金融产品链,完善上市企业培育、强化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链。
三、完善机制,协同联动要深刻把握政策机遇的覆盖范围,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机遇,紧盯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精准跟踪政策走向,科学谋划落地实施,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政策合力,强化项目储备。
(一)围绕“一市一策”“一县一策”,建立县域重点项目数据库,实施动态调整,强化项目跟踪,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
(二)建设三级项目库,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谋划项目,省级层面要形成科学项目指南,增强项目征集的指导性和引领性,确定各地市重点产业方向,各地市确定县区重点产业方向。各县区根据产业定位谋划重点建设项目,筛选上报地市,地市再筛选上报省上,形成省市县重大项目清单。
(三)加强协同联动。构建横向部门间、纵向省市县协同协作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主动谋划,加强策划,有效对接,提升谋划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重大工作部署落地,以及重大项目、示范工程建设。强化细化项目前期工作,把项目库建设关口前移,把尽可能多的条件成熟的项目及时滚动纳入项目库管理。 撰稿人职务: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