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商洛市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对于推动乡村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为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立足40年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实现乡村“五大振兴”为突破口,注重在乡村规划、农村改革、人才振兴、文化底蕴、绿色发展和党建引领六个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擘画乡村振兴科学蓝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协调高效发展,规划引领是前提。一要明确规划指标。按照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研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指标体系,用规划激活资源,用规划促发展。二要坚持系统规划。立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农村地区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环境保护、防洪防汛等内容,因地制宜,做到系统科学规划。三是重视专业规划。通过邀请专业规划师、招聘学习规划学专业的大学生村官、政府提供规划、驻村帮扶工作队参谋等方式,以实现乡村振兴为主题,突出村庄地域风情和特色,科学指导村庄建设,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改革,精准发力,集聚产业振兴强大动能
实现乡村振兴,深化改革是关键一招,要坚持做到精准发力,对症下药,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探索出一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三农”的根本,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不断完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两个“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严格农村土地用途、范围。二要深化“三变”改革。针对“三变”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断健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有效提高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的效益,健全完善收益、待遇保障机制,不断扩大“三变”改革范围,提高示范村和受益农户比例。三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各地农业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不断建立健全特色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和产出能力。
三、栽桐引凤,重点培养,强化人才振兴智力支撑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雄厚的人才资本是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乡村人才培养。通过农业科研项目、乡土人才培育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途径,积极培育新时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二是加强 “三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熟悉环境、深入基层、专精技术、满足多样化工作,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对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技术员等人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把有能力、思路活、眼界宽的优秀人才作为农村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鼓励社会人才和本土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三是探索农业技术支持部门的职称改革新体制,形成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职称和收入与乡村振兴绩效挂钩的体制机制,尤其要积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
四、塑形铸魂,市场导向,筑牢文化振兴深厚底蕴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用好用活乡土文化资源上下功夫。一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村规民约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因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解体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乡村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寻回乡村文化基因。二要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大对村史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文体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强乡村文化供给,丰富乡民的文化生活,引导村民投身于脱贫致富的光荣劳动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三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建立农村文化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发展壮大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商洛特色的现代优秀乡村文化成果。
五、多元糅合,制度保障,夯实生态振兴基础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循环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用活互联网+,充分发挥各地生态、旅游、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实现各类优势资源多元糅合,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现代经营方式,多措并举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要健全完善乡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制度,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调、村民参与、法治保障的环境保护体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提高村民健康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环境治理常态化。要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农业清洁生产、民居建设、生活方式、垃圾处理、排污管道等方面压实责任,重在监管,提高环境破坏违法成本,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绿水青山养人富民。
六、党建引领,治理有效,紧抓组织振兴“牛鼻子”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必须紧紧抓住组织振兴这个“牛鼻子”。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鼓励机制和相关权益保障机制,特别是在村干部能上能下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不断提高镇、村级党组织、党员队伍和村带头人的治理水平和能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二是建立乡村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的善治模式。充分发挥党委主导和政府引导的作用,吸引并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形成法律规范惩戒、村民自我约束、道德引导教化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乡村治理结构和模式不断优化。三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隔阂,适当条件下可就地城镇化、就地市民化,去除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差异,按照统一的标准为村民提高上学、就业、就医、养老和保险等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农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编辑: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