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面发言

发挥区位优势 积极主动对接 全力打造陕西“枢纽经济”的新高地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9-01-27 17:51 【字体:

政协咸阳市委员会

发展“三个经济”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重要讲话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对于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咸阳作为大西安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欧亚航路的中心节点,是连接西部和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发挥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国际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坐落咸阳。郑西高铁、陇海、西平、西延等多条铁路,连霍、福银、包茂、银百、菏宝等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加上8条国道和14条省道,构成了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咸阳位于大西安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辐射和带动西北五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咸阳要在“三个经济”建设中,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作为,着力打造陕西“枢纽经济”的新高地。

一、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西咸一体化建设和建设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2017年省政府批复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是: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组成部分、西部高端能化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城市发展定位是:与西安共同构成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组成部分;西部地区空港交通枢纽和国际临空产业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西部特色休闲疗养基地。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201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西咸新区在咸阳的四个新城整体交给西安代管后,咸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城市建设“北上、西扩、西北进”的发展方向,按照大西安建设的整体框架,积极主动对接,加快建设陕西“枢纽经济”的新高地。但由于西咸新区划转后,造成咸阳主城区和北塬新城之间被隔断,使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诸多方面受到了限制和影响,建议省委省政府等有关方面,重视咸阳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大西安建设的大背景下,咸阳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发展能够按照大西安总体定位更好地发展,使咸阳为陕西“三个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加快立体交通枢纽建设,全力构建大西安立体交通大通道。咸阳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门户,优越独特便捷的交通优势,决定了咸阳在陕西“三个经济”建设中一定会有更大作为。要加快推进西银高铁以及城际铁路等在建项目,积极谋划通用机场、货运机场和高速连接线项目,强化陆上和空中丝绸之路链接,合力共建西咸国际航空港。建议省上加强协调西安咸阳两市,完善轨道网络,加强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与外部交通网络的高效衔接,全力支持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开工建设。推动大西安城际铁路网络建设,实现铁路、航空、公路的无缝对接。建设“大西安公交都市”,实现综合枢纽、公交场站、公交线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全力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

三、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大西安产业发展新高地。按照西咸一体化和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总要求,咸阳和西安在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上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防止和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建议在省级层面加强规划的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咸阳产业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三个枢纽”。一是打造高端制造业集群枢纽。依托空港新城,培育做强航空装备维修业等产业,建设航空制造业枢纽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无人机研发制造基地。以咸阳高新区显示器软件园和中韩产业园项目为重点,打造西部显示器件产业基地,建设高水平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培育发展汽车配套产业,建成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零部件为主体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打造高附加值农业枢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网络,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产业,打造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到2021年,将咸阳打造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苹果交易中心。三是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打造新能源枢纽。依托能源资源基础,构建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体系,创新光伏发电应用模式,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搭建新能源交易平台,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促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西部重要的新能源枢纽。

四、建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造大西安现代商贸物流副中心。依托咸阳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和对西开放桥头堡的重要区位优势,发展高端商贸零售业,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顺应“互联网+”趋势,加快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和快递物流园区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区域辐射能力,将咸阳打造成为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同时,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绿色金融为目标,将咸阳打造成大西安金融副中心、区域文化枢纽,推动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编辑:杨洋】

来源:陕西政协网 编辑:杨洋
分享:
Baidu
map